若谷,与这些年我所理解的卫青

想成为这样一种人
表述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
骑上战马,是毅勇果决的上将军
卸下铠甲,是良善与世的淡泊人
——也许只能若谷自己懂的人生小心愿
火车上过了温暖的一夜,稀里糊涂梦里梦外,车厢里便传来列车员催起床的声音了。贴心的猴子提前跟酒店确认了要中午以后才能办入住,他便顺着行程买了 西安 站到 兴平 的火车票,与我一道打算先直奔茂陵了。
这是我俩商量好的,此行,我带他吃羊肉泡馍,他陪我去茂陵。
上一次去茂陵是近五年前了,当时的游记我后来还特意搬到了我的蚂蜂窝里,让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吧。那次去 西安 ,我真的就是奔着茂陵去的——“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我为什么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若谷】呢?我们总是在文字里与素未谋面的古人神交,所读的文字越来越多,慢慢地就会有自己喜欢的诗,喜欢的文,喜欢的人。我曾在游记里写过,少时我很喜欢读将军们的故事。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将军,就是卫青。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所理解的卫青,是一个胸怀开阔与世无争的人,恰逢那会儿我在读《道德经》,《道德经》崇尚的就是“不争”的境界,里边儿有一句“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深得我心,我便在QQ上给自己取了一个【若谷】的昵称,从此以后竟改掉了没事就换QQ名的毛病,这个名儿遂神奇地一直用到了现在……
啊,尽管十五六岁时的时光偶尔还能像在眼前一样让人想起,可时间还是就这样过去了。这些年变化千千万,不过我依旧很喜欢卫青这个将军。不一样的是,随着若谷小同学也一天 天长 大,我对卫青的理解,也渐渐有些不同。少时读史,觉得历史庄严而凝重,神圣而远遥。可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终于领悟,剥开仁孝理智忠信大义,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生命演绎的仍旧是人性的故事,他们在一个个岔路口做决定的时候,并没有先知能力的庇护,或许也曾有过所有人都经历着的无助与孤独。而今,在我眼里,这些年我深爱的卫将军,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勇敢地以他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敦朴与明澈,终其一生保持着冷静与善良。我不再觉得他的生命里充满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透过史书上不多的文字,我欣喜地发现,我时常能感受到他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生命中所遇过的满足与幸福。
我为什么会喜欢卫青呢,说来还是很有趣的。梳理卫青的人生,明明每一段都像神奇的历险,可他却生生把这样的人生经历,活出了如白开水一般平淡的气质,后世还常以或无聊或怯懦或人肉背景或好运吉祥物的形象客串在一些文豪的诗作里。如果说“胸有惊雷而面如 平湖 者,可拜上将军矣”是择将标准的话,那卫青应可以当做模板的。
卫青的母亲是个姓卫的奴隶,汉时民风开放,他母亲与一个叫做郑季的小吏私通生下了他这个私生子。我大胆地猜想也许是出于类似如今孩子户籍是划在农村还是城市比较好的这种考虑,他幼时便跟随他父亲的姓,与他父亲一起生活。虽说父亲家不是奴隶,可史记上写,卫青的继母及兄弟姐妹对他并不友善,笞骂殴打,天天让他放羊。这个可怜的小朋友在度过了一段这样的童年后,也许是他自己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父亲,回到母亲的身边。他母亲儿女众多,倒当是不多养他这一个,不过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母亲的主人接受了他。我想年幼的卫青在结束自己奴隶般的日子开始正经奴隶生活的时候,没有想过此时他高贵的女主人 平阳 长公主,日后会成为他的妻子吧。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在 平阳 公主的引荐下,被武帝看中带进了皇宫,卫青也沾着他姐姐的光,到建章宫领了份差事。子夫入宫以后,遭到了皇后陈阿娇的妒忌。为了泄愤,阿娇的母亲、当朝的权贵 馆陶 公主,决定拿卫子夫的弟弟出气,抓住了卫青准备杀掉。原本就该一命呜呼的卫青,生命中却杀出了一个愿意豁出命去救他的好朋友公孙敖,当时还是个骑郎的公孙敖,带着一帮壮士从 馆陶 公主的囚牢里救出了卫青。此事传到武帝耳朵里,彼时也年少轻狂的刘彻,大致出于年轻人那种“你要干什么我偏要对着干”的心态,给卫青在建章宫升了职加了薪,从此卫青作为侍中出入天子左右。公孙敖也因此日益显贵,后来一生也常随卫青征战,想来,他们应该是一辈子的朋友吧。
此后,幸免于难且因祸得福的卫青,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多年以和亲维持 和平 的汉庭,在经历了马邑之围的失败后,年轻的武帝决定要改变政策,不再固守关隘,要主动找匈奴打个地覆天翻。开汉以来第一次对匈奴的作战,武帝竟然大胆启用未打过仗的卫青,让他与李广、公孙贺、公孙敖一样作为将领,带领各自的一万骑兵出征。司马迁并没有描述过,在卫青此次出征之前,他在建章宫是怎样生活的。我想,从他日后交出的答卷来看,彼时年轻的卫青,一定非常珍惜他的这份因为姐姐的缘故才来之不易的“工作”,也许他亦是当时极少的把少年武帝天天嚷嚷着要打匈奴的构想听进去并认真贯彻执行的人吧(我的意思是我觉着张骞也是)——那一次,在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损兵七千、公孙贺无功而返的情况下,卫青打赢了开汉以来汉对匈的第一次反击战,奇袭了匈奴的圣地龙城。不管后来王昌龄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描述谁的功绩,我都可以想象,拿下这一仗,对于身处“出身即是原罪”时代的卫青而言,有多么多么重要。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随后,从 河南 之战到漠南之战,从关内侯到长平侯,从车骑将军到统领汉军的大将军,匈奴不可战胜的魔咒被打破了,卫青如果写履历的话,当世之功,出师必捷拜将封侯;后世之名,几千年内应该都不愁在军事史上刷存在感了……可人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即使漠南之战取得了胜利,但还是有两件事让卫青的人生转入了低谷。一件神奇的事情是,与他同样是私生子的外甥霍去病,在漠南之战随卫青出征,崭露头角。武帝甚喜,此后河西之战,竟全程没有启用卫青,不过造就了另一个汉时名将的传奇故事。第二件事是,卫青在漠南之战,经历了一次背叛。他所委任的前将军赵信,原本是匈奴人。卫青的心里大抵是认同“英雄不问出身”这样观点的吧,所以他十分信任并不是汉人的赵信,并让他做了前将军。可赵信在漠南一役时,叛降回了匈奴,并给匈奴单于提出了匈奴王庭远盾漠遂北汉军不能至的建议,以至于后来汉朝一方只能远走漠北去与匈奴作战。赵信的归降也给当时后续跟上的将军苏建造成了麻烦,苏建带领的一支部队全军覆没而败。随后,败将苏建只身回营请罪。军中人均建议卫青,行大将军之权,斩败军之将以示权威。可卫青最终也没有这样做,班师回朝后武帝也并没有要苏建的性命。苏建也许大家不熟,不过他有个儿子,叫苏武。
在霍去病狂卷河西后,几年没有被启用的卫青,终于在武帝决定要去漠北找匈奴决战的时候被复用了。彼时已不同往日,十万大军,武帝将精良之师拨给霍去病后,剩下的给了卫青。原本武帝决定让霍去病去面对匈奴单于的主力,卫青一支去攻打另一路。结果历史阴差阳错,匈奴单于的部队竟然让卫青这一支并非汉军最强兵撞见了。战事的结果是汉庭两路大军都取得了胜利,霍去病禅于姑衍、封狼居胥、登临瀚海,卫青一支打败了单于的主力部队,逐走了漠北的匈奴兵,行军到了以赵信为名的赵信城,烧城后班师。回朝后卫青和霍去病都被封为了大司马,均是汉军最高的统帅。不过卫青及部下此役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封赏,自此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则开始门庭冷落。我不知道卫青在烧赵信城的风烟里会想什么,漠北之战于国于他,其实都太沉重了。
漠北之战倾了汉朝举国之力,史学界仍有诸多争议,这一场胜利究竟值不值。不过后世这里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李广将军的死。当时李广年事已高,却依旧没有完成他一直以来立功封侯的夙愿。出征前李广去向武帝恳请出战机会,武帝答应了他。可随即武帝又反悔了,于是私下里告诉卫青,李广老了,还是不要重用为好。在阵前部署时,无论卫青出于怎样的考虑,最终他让李广做了右路将军。李广对此安排不满,愤愤不平不告而别地出征,最后因为迷路,没有及时与主力部队汇合而贻误战机。李广自认今生恐怕已无机会立功封侯,面对大将军处带着糒醪前来客气问话询问战况的长史官,拒绝陈述始末。后卫青派长史再次要李广对簿的时候,李广遂引刀自刭了。我一直觉得李广的人生悲剧,是他自己写就的。他的死如果要赖在卫青身上,卫青是真的冤。可如今设身处地地想,李广悲剧若何暂且不谈,史书里只言片语,可以察觉到卫青是自责与后悔的,这与旁人觉得他是否应该自责与后悔无关。第一次对簿,卫青让长史“带着酒食”去找李广的时候,他似乎就察觉到了这位老将内心的愤恨。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怨恨是卫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出手伤了卫青——当时李敢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官,如何能找到作为汉军最高统帅卫青打一架这件事,细思也是神奇……不过卫青把这件事【匿讳】了下来,并没有张扬或惩戒李敢,这个举动折射了卫青内心的愧疚与自责吧。后来这件事的走向愈发不可收拾,李敢本是霍去病的手下,霍将军偶然间听闻了这件事,十分生气,也许出于他与卫青的亲情,一怒之下霍去病竟直接射杀了李敢。当时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日盛,并没有追究此事——且不谈别的,从武帝一朝最有名的三位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史载诸事所反映的他们各自对于“人命”这件事的态度里,不难发现,卫青确实是最良善的。将军们常年杀伐决断,各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因此为将者即便如吴起般冷血,似乎也理所当然。或许,卫青其实也没有什么更高的人生境界,只是少时吃过苦,知道冷血伤人,活着不易罢了。
漠北之战以后,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门下故吏多去投奔霍去病了,唯有任安没有离开他——对,这个任安就是司马迁写《报任安书》那个好朋友任安。可天妒英才,霍去病在漠北之战后不久就离世了。自此以后卫青也再没出征打过仗,在杀过诸多文臣高官的武帝麾下,一直到寿终正寝。古人描写战争的诗句里,有一首卢纶的诗,似乎是摘自《史记》描写卫青漠北之战作战的一段——“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我心中与卫青有关的诗里最好的一首,他的一生,一定是认认真真活在草原,平平淡淡活在长安的。
↑我也说不好明明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情节,卫青是怎么活出平淡如白开水般气质的。我喜欢卫青,大概就是因为这种神奇的反差吧。
司马迁虽是个史官,载史要实要公正,可他却有些文人风骨,文笔间总是不露痕迹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敬佩李广,喜欢对卫霍二人进行组团抨讽——但是仔细琢磨其间文字,司马迁个人情感因素里似乎并不太喜欢霍去病,对卫青的态度却颇为神秘。太史公在卫霍的传记里写霍去病不体恤士兵、出去打仗的时候还生活奢靡、年少轻狂诸如此类,提到卫青这个人,似乎也没什么可损,便写了句“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和柔媚上”这样的字眼到了宋时,被苏轼借着《史记·汲黯列传》里写武帝经常不修边幅就见卫青的事情,演绎出了非常不堪的版本……尽管司马迁在《佞幸列传》里都不忘捎带着二位将军一嘴也是将明嘲暗讽进行到了最后,但“天下未有称”前,司马迁加了一个“然”字,这倒是值得玩味。司马迁本身似乎对此,也留了一点余地。
我想卫青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在意天下有没有称赞他的,所谓那些天下贤士,又有什么意思呢?汉时仍遗有先秦时位高权重者招揽名士以彰才名的风气。苏建曾跟卫青说“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卫青拒绝了,说自己啊,做好人臣之本就好,当朝魏其 武安 之事警戒犹在,不愿意招揽门客 —— 史记写卫霍这篇也很有意思,司马迁说霍去病这个人话不多,结果记了霍去病两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顾方略何如尔,不至学古兵法”就流传千古了。他却记载了卫青说过的很多客套话,皇帝一要封赏卫青,卫青就开始客套,动不动就“臣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之类,客套到作为一个铁粉我都觉太客套了。但史记里记载过卫青人生开挂前说的一句话,我却觉得极有人情味儿。卫青少时,曾在甘泉宫遇到一个钳徒,那个钳徒说卫青面相好,将来是要封侯的命。卫青噗嗤笑了,说“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读了这么多年史记里关于卫青的文字,我时常能感受到,他从没忘记自己少时“得毋笞骂即足矣”的人生小理想,所以他懂得体恤兵士,懂得礼贤文臣,懂得人命关天,懂得活着不易。世间只流传“至今犹忆李将军”,可李广少有给他的士兵带来任何实打实的利益呀,全军覆没或者迷路的遭数真不少。李将军手握实权的时候,对自己不喜欢的灞陵尉也是说杀就杀。可卫青呢?司马迁在《 淮南 衡山列传》里写, 淮南 王想谋反,他思想着有朝一日他一旦起兵,朝廷必派卫青的部队镇压,于是去问 淮南 国的伍被,可知道朝中大将军卫青其人如何?伍被说,他的友人黄义曾随卫青攻打匈奴,也听长安来的使者说过卫青这个人——“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幹绝人。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工作好几年了,我现在真的可以体会,翻译过来的以上诸事做到有多么难:才干过人,身居高位,礼遇同僚,恩及下属,能带自己的兵士打胜仗,打完赏钱都给自己的兵分了。打仗的时候下面的人都有水喝了自己才喝水,过浮桥的时候人马都过去了自己才过桥。史载伍被说完这一段, 淮南 王“默然”。是啊,对方公司有这种高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淮南 国还是不要出来创业了……我想,做成卫青这样的人,天下那些所谓的士大夫,称赞不称赞,又妨碍得了什么?并且,太史公也写啊,武帝一朝最毒舌的文士汲黯,原本也对卫青这些外戚颇有微词。可卫青却偏偏最敬重汲黯大夫人品学识,反倒常去向汲黯讨教家国大事,终与汲黯为友。卫青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我隐约觉得,无关他境界有多高,只是他因为记着人生“得毋笞骂即足矣”,他才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钱财与地位,已足够他对这个世界都充满感恩的心态——一般情况下我都觉得【感恩】是个很矫情的词儿,可放到这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所以那些自己诚惶诚恐、功劳都是将士们的之类的客套话,说不定也是真是发自他的肺腑。
卫青在《佞幸列传》里被司马迁记了一笔“和柔媚上”,也让我曾思考,对武帝,他是不是个谄媚的人。可太史公在《滑稽列传》(←为什么卫青老是出现在这种画风不对的列传里)记录了一件事,也许会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说,自打武帝遇到了那位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便对她宠爱有加。有个东郭先生,在一次卫青胜仗回朝后,对卫青说:“将军啊,你看,你军功不多却得到圣上如此封赏(←听了这种话没有反手一巴掌打过去的卫青一定是个好脾气),如今李夫人越来越受到皇上的宠爱,家中却仍然贫困。此时将军你若能将陛下的赏金送去给李夫人,皇帝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也不知道卫青为什么听到这种言论并没有生气,还像没过脑子一样地谢过并部分听取了这位东郭先生的建议,把皇帝的赏金折了一半送给了李夫人。
谄媚↑绝对的谄媚↑果然朝中之人各个都是想讨好的皇帝的,倒是没什么错吧,可确实是“媚上”……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李夫人收下了卫青的好意,并将此事告诉了武帝。武帝听到这件事,第一反应居然是——“大将军不知为此。”——刘彻立马就知道了,卫青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来的。后来武帝问过卫青,卫青也如实告知了这是谁人献的计策。武帝并没有责怪他,还封这个叫甯乘的东郭先生做了 东海 都尉。这件事情在我眼中吧,真的很有趣,天天说人家“和柔媚上”,卫青这好不容易正经媚一次上,立马就被皇上识破了……这究竟算会媚上还是媚上水平仍需提高呢?
这些年我渐渐懂得了,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必事事都锱铢必较。如今我再反观《史记》里记载的一些卫青的事情,发现大致他就是这样的人,除了“兵者,国之大事”这件事,似乎其他事情,他并非是有多么宽阔的胸襟,而像是压根就没打算去计较似的。“仁善退让”这四个字,说起来又短又没劲,可仔细琢磨起来,命里我们总是有那么多高到不行的心气儿,哪那么容易放下不与世争。这么想起来,身居高位的卫青,能一辈子就混《史记》里“仁善退让”四个字,已经难得了。
↑↑↑ 我居然闲扯了这么多↑↑↑
卫青死后葬在了茂陵,大概是离武帝最近的一个陵墓了。汉书上写,卫青做大将军后,逢 平阳 公主寡居,从汉书上那些也不知道班固哪儿搞出来小道消息上看,朝中之人似乎都有意奉和成全公主这门亲事,于是 平阳 公主便嫁给了她昔日的奴仆。公主死前求要与卫青合葬,她的墓地便也在茂陵里——公主真是高明,要是去跟前两任丈夫合葬如今肯定坟都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平阳 公主一生也算情路坎坷,但我想象中,她人生最后一定有一段平静的生活,即便日子平淡得如白开水一般,也会让她感到知足。
2016年12月16日,近五年之后,我又到茂陵看望卫将军了。那天天气预报说 西安 雾霾,可到了这古地 扶风 茂陵,天气却如几年前的 春日 一般阳光明媚。到时发现将军墓前已有两束花,相比之下我带的一捧不知道是什么的还没有包装的草委实寒碜,可又有谁会介意呢?可惜无缘见到这些同样来这里的人,总想着这种缘分还是有些奇妙。

在卫青墓前我跟猴子分享,茂陵这个地方,让我觉得很神奇,为什么这些人死后,连墓地都还活脱脱地附着着墓主人生前的气质呢?你看武帝的墓,正面有修整好的大门,几乎没有游人涉足,全然是“君主不可亲,高处不胜寒”的气象。再看霍去病的墓,茂陵博物馆售票处都要安在他的陵墓门口。景区为他热热闹闹地修起了亭台楼阁,就像骠骑将军生命终止前那般辉煌。你再看卫青的墓,只与霍去病的墓一墙之隔,冷清寥落,却也平静祥和。可你知道么?这却是我能想到的,最像卫青墓地的样子。没有被划入所谓的景区保护区,前面就是农家的田地,常有农人就在他墓前耕种。两次去虽说我都看不到更多的人影,但总能听到鸟声,也不显得寂寞。墓前只剩几株孤松,还在风里摇摆。我觉得这样没有所谓围墙保护着的墓地真挺好的,将军们都是草原上征战的人,原就应该爱这无拘无束的开阔视野。如果人真的泉下有知,我想卫青也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倒是如果人真的泉下有知,武帝会不会想,老子的陵墓你们开张卖门票就算了,门票还不在我门口卖霍去病你是不是要造反?

我也很谢谢猴子陪我来这着实看上去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有机会也许我还会来到这儿,也不为什么,就算为了感谢遥远的时光被文字保存,感谢还有一个地方能给我一些仪式感,感谢我们在古书里与远去的生命相遇,感谢这些年卫青的人生故事带给我的很多思考,感谢这一切,让若谷有了一些想法,去思量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若谷想成为这样一种人
骑上战马,是毅勇果决的上将军
卸下铠甲,是良善与世的淡泊人

茂陵游,知道何为“上班心情比上坟沉重”了
沿着卫青墓边的茂陵博物馆围墙走,我和猴子就到了茂陵博物馆。茂陵整体面积是很大的,这里葬着汉武帝和他的一些重要的大臣与亲眷。不过茂陵博物馆——即需要买门票参观的部分,其实并不大。博物馆修在了霍去病的陵墓处——没有仔细考证过,除了兵马俑和茂陵,全国还有哪些帝王陵区是游客基本上都不会去皇帝的坟前看一看的……但好歹秦始皇的骊山陵也是可以单独买票去看的,武帝这混得倒好,反正你在霍去病陵区门前买了票,你也可以拿着票步行一公里去武帝那儿看看。也没有景区交通工具可以过去,自己腿儿着去或者打黑车都行,所以大部分游客压根都不会去看汉武帝陵了。昔秦皇汉武,一个不如自己的陪葬坑,一个不如自己的爱将, 本文我大概会一万遍提起,如果人泉下有知……唉,霍去病已经被打断腿儿了吧。

到霍去病墓的时候,天气开始越来越好,说好的雾霾似乎也并没有想要立马就笼罩到这里。在我心里,无论景区规划者在这里修建了多少完全不在我审美范畴内的花里胡哨的建筑物,都无法掩盖住骠骑将军更为宏阔渺远的率真气质。真的,即便这里是一个陵区,可当我踏进这片土地的时候,我分明感受了一种不可描摹的蓬 勃生 气,那是属于一个年轻生命的气息。史书上记载,霍去病的陵墓像 祁连 山。如果人有灵魂,他的灵魂一定还飘在 河西走廊 吧。如果我有机会去河西玩,我再来好好写写霍去病这个将军,也写写张骞——你知道么,据我不靠谱的猜测,这两个征服西域的男人,十有八九,都是吃货。唉,就先不展开这个话题了。

茂陵是 西安 诸多陵墓里游客很少很少的一个,去过两次茂陵,我非常怀疑这里的日均客流量能不能过百……确实是没什么太多可看的东西。茂陵最重要的文物,就是霍去病死后武帝赏给他的一批石雕。这批石雕最终没有被移到别处,还是放在霍去病墓边原址展览。这里的介绍牌上写着这些石雕都是“国之瑰宝”,不知道这四个字戳中了我和猴子的什么点,自打从茂陵归来,“瑰宝”成了我们俩的常用词,动不动就要说瑰宝……
↓茂陵门票上入镜的三个墓从左到右依次应该是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茂陵门票居然没有汉武帝本人的陵墓,昔秦皇汉武……
几年以前来茂陵玩耍,没有给骠骑将军带花,今年我补上了,带了一捆石竹花。不要问我为什么带石竹花,其实只是因为我买不到别的……同样,在我来之前已经有人在他的墓前放了一束菊。

我还没有去考证过,“冠军”这个词,是不是来源于武帝赏给霍去病的这个侯爵名。不过这个名字,真是很衬骠骑将军的气质呢。杨素写“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冠军侯这个称号,真是好听。

霍去病墓前放着两座有名的石雕,一座是“马踏匈奴”,一座是“跃马”。

↓马踏匈奴这件是最为有名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汉人无比的自信呀!西汉的石刻艺术作品里,这件应当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在 西安 你能看到很多文物,通过这些物件,总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时代脉搏。霍去病陵墓里,其他那些使人感到略尴尬的亭台楼阁都显得格格不入。唯独这几尊审美粗犷的石雕,还能让人感受到霍去病的死让武帝多么地惋惜,以及武帝是多么地懂骠骑将军,真偌大的陵区,只有这些石雕,会让人觉得,这像是霍去病的东西。


在网上见过一张大概20世纪初霍去病陵墓的照片。这些石雕歪歪斜斜散落在这个小山包边,四面辽阔寂野,荒无人烟。也许是我太变态了,那样自然的状态,才是我想象里霍去病墓该有的样子。现在这样一圈,↓这跃马都有点像羊了……



霍去病是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人——或许是因为匈奴真的灭了,以至于他们后来到底去哪儿了成为了什么民族史学界都下不了定论,所以霍去病的陵园注定就要筑起大小楼阁吧。霍去病陵园里建起的这些楼宇,上面写的大小字,都透露着一种小气……为什么不干脆援引写古人诗句呢?“骏马似风飙,鸣鞭出灞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这才是冠军侯啊!



除了“马踏匈奴”与“跃马”两座石雕,文物保护者们也将原本就属于霍去病陵的石雕们分座在了他的墓两侧。虽说茂陵这个景区里新的建筑修得我是真觉得丑,但是也不得不感谢这些保护区对文物保护所做的贡献。

汉代的这些石刻,真是极为粗犷的审美。这些石雕乍看上去都雕得十分不走心,毕竟石雕这个东西,尤其是当你脑海中蹦出 欧洲 古 希腊 那些极为逼真裸男裸女雕刻艺术时,你再看看这,很容易感叹“这是什么鬼”……
可若仔细揣摩,粗犷的艺术风格留下的是那个时代自信而飘逸的气质。大道若简,这其间巧夺天工的奥妙,是需要慢慢体味的。

西汉时气候更暖,似乎看过记载,那时候在如今 河南 的地界,就可以看到大象了。

这个长得像老鼠的家伙,其实是野猪……

↓我和猴子猜了许久这是什么动物,最后两人都放弃了才去看介绍牌——怪兽吃羊。所以那些文物工作者是怎么看出来的……一路看了很多文物,介绍里都写“XXXXXX展示了当时XXXX丰富的想象力”。每次我和猴子看完这类简介,都要说“好了好了,真的知道你想象力丰富了”。

↓一匹卧马。汉匈之战的胜利,除了有汉朝日渐强大的国力支持,还有就是因为武帝在国内推行了新的马政,这才让吃米的汉族人,也可以战胜骑在马背上的匈奴民族。匈奴民族也是很惨,只能说,这个世界,适者生存,强者为先吧。

↓这件伏虎也很有名

↓似乎是蟾蜍

下面这一件……就是“丰富想象力”的代表作品。这件石刻,工匠在这块大石上并没有下几刀,就在这儿画了个卖萌脸。

结果人家是蛙!哈哈哈!这件石刻的作者,一定也是天真烂漫的呆萌范儿。最神奇的是,这种格调极高放今天我们都很难get到的超简审美居然可以通过领导的审核,作品最终被放到最高军事统帅的陵墓里!想想如今各种公司里天天改图的苦逼设计师,有几个敢做如此言简意赅的作品的哈哈哈哈……不行了,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戳中我笑点了。

↓两条鱼~刚开始猴子骗我第二个是乌龟,我当时居然还信了……


↓ 又是“丰富想象力”作品——一个人跟野熊搏斗!不过这件仔细看还真能看出来,确实是惟妙惟肖呢!做这件的工作量肯定是要比蟾蜍大很多……

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和猴子明明在陵区里游览呢,怎么就玩出了一种很欢脱的心情呢——所以我说呀,茂陵真的很神奇。你走到霍去病这个英年早逝的少年将军的陵园里,氛围都是当时少年,燕然曾勒马的壮志满怀。尽管霍去病与卫青有着非常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可我也非常喜欢霍将军,或许他真配得上天生富贵,要知道这世上,不是谁都承得起天生富贵的。

我已经表达过我对茂陵博物馆内建筑群审美风格的不认同了。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生前都在草原上打仗吧,亭台楼阁松柏风竹之类,都没有那种自由驰骋的快意——“出车彭彭, 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 城彼朔方”,这是《诗经·小雅·出车》里的句子,大约卫霍出征,应是这样的场景吧。







午后的阳光很好,许久没有到过那么安静的地方了。整个陵园来来回回不过就见了十几个游人,在这个原本应该在办公室吭哧吭哧干活的周五,能有这样一段安静的时光,实在叫人珍惜。




拍照的时候突然窜出一只猫,它兀自跑到阳光下停留了一秒,似乎就是在等我按快门似的。


从霍去病陵园东侧的小门穿出去,可以走到金日磾的陵园。官话讲,金日磾应该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原是匈奴的一个小王子,后来成为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看介绍金日磾的陵园似乎是姓金的后人集资为他修缮的,不管怎么讲,有后人祭奠,似乎总是好的。

↓ 从览胜亭往下看

原本打算差不多就离开了,景区工作人员到点儿就招呼着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捧场一下他们例行的编钟表演。我想原意是好的,只是为什么要奏东方红太阳升我确实不大懂……

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阳光午后,看阳光洒在茂陵博物馆的角角落落。我不知道下一次再来茂陵会是何时,但我基本可以确定,将军们的故事,在若谷心里,已经扎根了。









人说离开陵墓的时候不要回头,我每次离开茂陵的时候,都回头了。

出了茂陵博物馆,我跟猴子商量,还是去武帝陵看看吧。猴子说,刚刚来时,他在路上看到广告牌,文案是大致是“ 中国 金字塔,汉武大帝陵”——这个文案莫名戳中了他的各种点……所以可以去看看。
我!
我对这个广告牌文案真的是……无力……
武帝陵很干净,明显也要大气许多。可也很冷清, 比如 刘彻墓前,就没有人在这里留着花。这下我心里又在想了,我下次来给您补上……
↓前面一个墓碑是政府立的,后面一个墓碑和卫青霍去病的一样,原是清乾隆时当地一个官员立的,当然目前的状况也是景区维护过的了——汉代时的墓碑自然是早就没有了,墓地能留至今日,已是非常不易了。

刘彻其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晚年的 轮台 罪己。一个人思过本就不易,一个帝王晚年能思己过,很难想象他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他年轻时陪他创造辉煌的人,及至他暮年几乎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去了,他死前一定是孤独的。

走到武帝墓碑下,我问猴子这上面写的什么?大精?猴子无语了……“我觉得汉武帝墓碑上,怎么写的都该是【大汉】吧”……我……我错了……

一个远去的时代,一个尚存的民族。

从茂陵离开,我和猴子驱车到了最近的高铁站,准备奔向 西安 。 咸阳 秦都这个高铁站名字真是太好听了,我和猴子都非常喜欢。我们在高铁站等车的时候,我问猴子开心么,猴子说跟我出来旅行当然开心了。我说,今天本是周五,我们原都该在公司上班的,可却跑来这荒野地界上了个坟,完事了都还很开心——这下你知道,网上常说的“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