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国”。在都城的建造上,赫连勃勃雄心万丈——“统一天下,君临万邦”,这也是“统万城”名称的来历。
自418年建成到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然后,它便沉寂在毛乌素沙漠里。或许是因为它地处塞北,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又或许是当初建城时对质量严苛的要求,这座匈奴人留在人类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在饱经风沙侵蚀之后,仍然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在统万城可以获得很多古代建筑的知识。这种墙体上向外突出的 高台 ,称为马面,其作用是方便在守城时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马面的内部还有仓库,可用来储存粮食和守城器具。



位于遗址西南角的隅墩是遗址中残存的最高的建筑,大约30多米高,如今成为燕子筑巢的地方。

据说在夏天雨过天晴后,有时能看到华丽的宫殿和高大的楼台,这一说法听来有些鬼魅的色彩。不过,看那个高大的遗址,如同一个骷髅头,长着大嘴,无声地呐喊。

西北 隅墩没有西南角的高大,但背后就是毛乌素沙漠,反而平添了些许壮美。




尽管人为的破坏相对较少,统万城遗址抵挡不住的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风雨流沙侵蚀。

然而当年赫连勃勃选址于此的时候,自然景观绝非如此。
史籍中记载,统万城建于奢延水和 黑水 之间,这条奢延水就是今天无定河的上游红 柳河 , 黑水 则是北岸的支流淖泥河。这里的水草丰美吸引了赫连勃勃,他赞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之南,未有若斯之壮丽矣。“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以汉代奢延县 故城 作为城址,建城于河边 高台 之上。


8世纪,这里开始“大风积沙”,9世纪时“堆沙高及城谍”,10世纪时已经“深在沙漠之中”,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地面植物丧失殆尽,并逐渐掩盖这座 故城 。
然而从县城一路过来,我看到了人们为了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大而做的努力,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了生态示范园区,可见成效显著。

由于统万城的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它为 白城 子。细看城墙体,不得不惊讶于它的坚固程度。关于城墙修建最著名的故事充满了血腥:“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这种类似于使用现代“三合土”作为材料的筑墙方式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由此还衍生出了粘土混合米浆筑城和混合牲畜血筑城的光怪陆离的说法。


坚固的城墙早已失去作用,却为当地人提供了居住空间。不过大部分的窑洞已经被废弃,唯有两个灯笼,一个 蒙古 包说明这里还有一丝人烟。


城南的一座夯土遗址,被命名为 永安 台,从考古结果来分析,可能是当时祖庙或明堂等祭祀建筑的遗迹。

疑似房屋的遗迹,但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介绍。

城中的杂草丛中,瓦砾碎片遍地,甚至还可以看到骨头。烈日当头,远处的沙漠中吹起了夹带沙粒的狂风。统万城命运的结果仿佛是在经过一阵狂沙掠过后,被吹走了所有的文明,只剩漫天的燕子在继续看守着这片匈奴人文明仅存的遗迹!
统万城交通:从县城出发路程1个多小时。门票30元/人,如果自驾,车可以开进去,内有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