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观世音菩萨
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座被称作"补怛洛迦"的观音道场,自唐代慧锷大师奉请观音圣像驻锡以来,便成为慈悲精神的象征。普济禅寺的圆通宝殿内,三十二应身像诠释着观音"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愿力。当海潮音回荡在不肯去观音院,修行者在此参悟"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
02/ 文殊师利
五台山的五座台顶犹如五智莲花,北台叶斗峰终年积雪映照着文殊智慧。显通寺的无量殿以砖仿木构建造奇观,暗合《华严经》"一即一切"的深意。每年盛夏,来自蒙古草原的朝圣者三步一叩,在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追寻"烦恼即菩提"的般若真谛。
03/ 普贤行愿
峨眉山的云海之上,十方普贤金像俯瞰三千世界。万年寺的无梁砖殿历经地震巍然不动,见证着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恒久愿行。当晨曦穿透珙桐树林洒向清音阁,双桥清音恰似法音宣流,提醒修行者"行住坐卧皆是道场"。
04/ 地藏宏愿
九华山的月身宝殿檀香缭绕,金地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言在闵公墓塔旁回响。百岁宫的无瑕真身与天然睡佛相映成趣,演绎着"地狱不空"的悲悯。每当农历七月三十地藏法会,万家灯火沿着九华街蜿蜒,宛如接引众生的莲华灯阵。
从普陀潮音到五台雪霁,从峨眉佛光到九华香火,四大菩萨道场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心灵皈依处。他们以智、悲、行、愿四德,构筑起汉传佛教的精神骨架,让抽象的教义化作可触摸的山水禅境。当朝圣者踏访这些圣地,实则是在丈量自己内心的修行之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