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博物馆是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春节期间我去参观了
在一个展厅外面有展板
展出了十大镇馆之宝的照片
多数镇馆之宝有展出
来看看都是什么吧~
镇馆之宝1:商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2024年9月30日-2025年2月28日,郑州博物馆一层临一展厅有一个“王之重器 赫赫其华——馆藏商代青铜方鼎展” 。快结束了哈~
这个展是是郑州博物馆主办的国宝系列特展首展。
这种鼎全国出了9件,其中郑州3个窖藏坑出了8件,是有从大到小顺序的。这8件其中最大的一件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出,第二大的是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其它多数在河南博物院。
大概是只有一件在郑州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就是下面这一件,是第三大的。

这件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高81厘米,重75公斤。
郑州博物馆这个展,我还以为要把河南博物院的拿几件过来展一下呢,结果……就展出了这么一件!
为一件鼎办一个展啊!

不过这个展内容还算丰富,详细讲解了鼎的发展历史,鼎的制造工艺、技术,以及鼎文化的传承演变等等。
镇馆之宝2:第四纪更新世 象牙化石

这两个象牙化石是成年纳玛象门齿化石。
纳玛象生活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分布于我国陕北高原、华北平原,后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逐渐南迁并灭绝。
纳玛象身材高大,象牙长度可达3-4米。

数十万年……象牙都变成了石头……
大象对于河南来说很重要。
河南简称“豫”,一看就和象有关。
在古代,河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曾是大象的栖息地。“豫” 字左边是 “予”,给予、赐予的意思。现在豫这个字原本含义已经不可考,但想必和上天赐予大象有关吧。古代,这里叫 “豫州”,可能大象在当时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物产或动物资源。
古籍中有记载“商人服象”,就是商朝军队驯化大象,用以攻打东夷部落。现在想来把大象用于战争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所以这一直是个传说,直到殷墟发掘之后,考古学家发现了殉葬的象坑、大象骨骼、精致的象牙器与记录猎象活动的甲骨,这些证明“商人服象”大概率是事实。

然而现在,大象早就在河南的大地上灭绝了,只剩下一些骨骼化石……
郑州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展“中原象踪”,内容就是历史上河南的大象。见上图。上图一群人围观的地方展的就是象牙化石。
镇馆之宝3:仰韶文化 白衣彩陶钵

仰韶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这件白衣彩陶钵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性器物。
郑州博物馆在“创世王都”这个展展出了好几件仰韶文化的白衣彩陶,包括碎陶片。这个展是郑州博物馆最大型、内容最丰富的展。




这么多白衣彩陶,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件钵是镇馆之宝。但比较之后就发现,那件的纹饰确实是最美的,构图简洁和谐,线条回旋流动,畅达圆转,体现了先民不凡的艺术创造力。
与其他的比较起来,就像艺术家和一般工匠的水平,哈哈~
镇馆之宝4:商 牛首铜尊

尊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此尊出土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为商代王室重器。展出了两只,一只大、一只小。
细看它的纹饰,这件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三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


这件也在“创世王都”这个展展出,还展出了这个窖藏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多数很精美。

镇馆之宝5:商 青釉瓷尊

这件瓷尊以高岭土作胎,胎骨细腻坚硬,击之有清脆的金石声。尊内外施青釉,黄中泛绿。就其形制、品相来说,并非惊艳夺目,但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
它于1965年在郑州第十四中学出土,它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改变了对我国制瓷历史的认知,将我国烧制瓷器的时间从汉代以后提前到商代早期,提前了1000多年。
当然,后来又发现了多件商代青瓷。
这件也在“创世王都”展出,就在上面那件青铜尊对面的单独展柜。
镇馆之宝6:春秋 九鼎八簋

仍然在“创世王都”展出。
九鼎八簋是周代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本为周天子所专享。这套九鼎八簋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僭越啊!它是当时诸侯崛起、王权衰微的体现。
九鼎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错递。鼎腹主体饰蟠螭纹,鼎足上部饰兽面纹。
八簋形体相近,簋盖、器身饰蟠虺纹和瓦棱纹。


镇馆之宝7:唐 菩萨石造像

这件东方“维纳斯”造像1976年出土于荥阳大海寺遗址,是遗址出土40余件石刻造像中的代表。
造像单体圆雕,整体呈“S”形,体态丰腴饱满。上身裸袒,飘带扎结于胸前,戴宝珠项圈、臂钏和腕钏。下着罗裙,正前的裙摆掩于腰间,形成自然的裙褶。
这件在“妙像艺境——馆藏古代造像艺术陈列”展出。
这个展以郑州大海寺、开元寺遗址的石刻造像为主,展示了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金铜石造像50多件。
镇馆之宝8:北宋 浮雕人物石棺
这件和上一件在同一个展。

石棺由棺盖、棺身、基座三部分组成。
棺盖呈七棱形,盖上刻缠枝牡丹纹,正中有楷书题记。2基座上平面刻有修塔题记。
棺身左右两侧刻“释迦牟尼涅槃十弟子送葬图”每侧五人,各具情态,刻画栩栩如生。
棺身下雕须弥座,四角有力士柱,四周雕有十一个壶门门内各有一伎乐人,分持琵琶、笛子等乐器。
棺基座为须弥座,四角各有一力士,作负棺状,基座四周壶门内雕祥瑞异兽。


看一下线图吧:

这个展的展品,多数是佛头或者无头佛像……保存完好的不太多。
再发几件吧。



镇馆之宝9:北宋 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

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应好友刘季孙之请,以楷、行、草三体兼用书体写了一幅《醉翁亭记》长卷,书成之后即被密藏。
到了明代长卷曾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他命其妹婿刘巡为之刻石,后长卷辗转落于宫中,不幸毁于大火。
清康熙年间,原刻石已漫漶不清,高拱后人高有闻便以家藏刻石旧拓翻刻。
刻石共24方,其中13方为《醉翁亭记》正文。


《醉翁亭记》与《瘗鹤铭》是郑州博物馆书法刻石典藏之逸品,其鸿文、书法、镌工三者为绝,笔意墨象生动,韵味魅力无穷,堪为法书双璧。
郑州博物馆有一个展厅为“翰墨双璧”,专门展出以上两幅作品。
不过,我这种完全不懂书法的,也就瞎看看。
只能说,哇!苏东坡写的!
然后,一个字也看不懂……
镇馆之宝10:汉 兽纹长颈铜壶

这件没有展出,只给了图片和介绍。

昨天有发邢台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有一件汉代的铜壶,造型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都是用来玩投壶的。
最后,整体来说一下郑州博物馆吧。
就,挺大的一家博物馆,展览也挺丰富的,除了以上提到的展览外,还有古代陶瓷展、明清珍宝展(临展)、石刻拓片展。
原本上面3个展,我感兴趣的肯定是前两个,但展品有些一般,反而是我没什么兴趣的石刻拓片给了我惊喜。
都是超级恢弘的石刻拓片!


就是展览挺多的,里面空间又大,人又多,所以参观了大概3个小时。
但是,总体上就文物内容而言,是低于我的预期的。
因为,河南博物院那么多宝贝,这个郑州博物馆是河南博物院的一个分馆,怎么也应该拿一些好东西过来展啊!
可是精品文物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就是缺少那种让我掏出相机来左拍右拍拍不够的重磅展品。
我也是实在约不上河南博物院才来这儿的呀!
春节期间,博物馆里人很多,还超级远,大概是偏远的郊区了,但门外超大的停车场地都停满了……可能也就春节的时候人多吧,毕竟天气挺不好的,室外的景点也没处去。
另外,我打车的时候,司机挺奇怪我春节到郑州玩的,他非常奇怪地说郑州也不是什么旅游城市,你跑郑州来干嘛?
司机同志,你不应该说,我们郑州可玩的地方可多了,有XXXXXX……可惜他一个可玩的地方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