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城墙始筑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公元1374年~1378年),是在隋唐长安城皇城和元代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共设有18座城门。
东边3座城门,分别为长乐门、中山门、朝阳门。南边7座城门,即含光门、勿幕门、朱雀门、永宁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西边2座城门:安定门、玉祥门。北边6座城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

▲西安城墙18座城门示意图 图/网络
根据开辟时间的不同,这十八座城门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明朝初建的城门。明洪武年间在隋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新修的西安城墙共有4座城门,分别为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
这四座城门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长安永安”,反映了明朝政府希望西安镇守西北、安定边疆、屏固帝国的美好期望。这四座城门是明清时期西安城墙仅有的城门,一直沿用了534年,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
第二类是民国增开的城门。共有中山门(小东门)、玉祥门、勿幕门(小南门)、解放门四个。其中解放门原名“中正门”,1949年更名为解放门。
第三类是建国后增开城门。共有10门:朱雀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朝阳门、尚武门、尚勤门、尚俭门、尚德门、含光门。
目前,这18座城门里,共有17座城门挂有门楣。这些门楣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题写,见证了古都西安一百多年的风云历史。

▲永宁门城楼 图/网络
西安城墙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四座主城门内侧的门楣,均为民国时期陕西第一任都督张凤翙所题写,时间是“民国元年六月”,即公元1912年6月。

▲张凤翙(1881—1958) 图/网络
张凤翙在1911年武昌首义后,被陕西革命党人推为总指挥,发动西安起义,后来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任陕西都督。这四座城门内侧的门楣就是1912年6月张凤翙任陕西都督时题写的。

永宁门为西安城墙南城门,是西安城墙所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它始建于隋初,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取“永保安宁”之意。门下砖砌拱形门洞,门上建有高大的城楼,门外有瓮城箭楼、月城闸楼等层层拱卫。
永宁门单门洞原为南面进出西安城的必经之道,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1956年在城门东西两侧,各开砖砌拱城门洞3孔,以供行人和车辆通过。

安远门俗称北门,寓意“安定远抚”之义,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远地区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
1911年辛亥革命时,西安起义军进攻满城,因为安远门城楼上是清军弹药库,争夺战斗最为激烈,楼上弹药中弹,城楼惨遭焚毁。
1983年,有关部门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另于城门东西两侧各新开两个砖砌门洞,四门洞宽皆10米,以供行人车辆通行。

安定门为西安城西城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初沿用为西城门,但改原过梁式三门洞为砖砌拱式单门洞,并易名为安定门,寓意西部边疆民族和睦并且“安泰康定”。

长乐门为东城门,大致在原唐长安城东郭安兴坊与胜业坊之间东西横街的西段,唐末韩建以皇城改建为新城时隔在大城之外。
明初拓筑西安东大城时新筑为长乐门,门上建有正楼,门下开有用城砖劵砌而成的圆拱式门洞。“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长久欢乐”并且万年不衰之意。
尚德门,尚勤门,尚武门,尚俭门,4座城门的取名都来自儒家的思想理念。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这一重大决策的策源地就位于西汉的首都长安。
将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的思想,用于尚德路、尚勤路、尚武路、尚俭路的命名,与之相对新开的城门则命名为尚德门、尚勤门、尚武门、尚俭门。
其中,尚勤门、尚俭门、尚德门三个城门的门楣,用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
颜真卿出生在长安,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气势遒劲,正楷端庄雄伟,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对后世影响极大。

▲颜真卿(709年-784年)图/网络
尚勤门,位于北城墙最东段,是建国后新增开的城门,有3个门洞,因门内通尚勤路而得名。

尚俭门,位于北城墙东段,解放门之东,是建国后新增开的城门,3门洞,因门内通尚俭路而得名。

尚德门位于安远门以东、解放门以西,在火车站西南侧,因其是尚德路北出城口,故名尚德门。此门开通于1986年,三门洞。城门内为尚德路,城门外为火车站西盘道,是西安火车站附近的主要城门之一。

尚武门位于安远门以西,俗称小北门。1950年开辟为豁口,1966年连接城外工农路,1997年修复城墙时砌成四券门洞。因门内西侧曾为清代习武园,故名尚武门,是北城墙最西的一个门。尚武门的门楣题写者尚待进一步考证。

长乐门、安定门外侧门楣用的是民国时期书法家寇遐的字。

▲寇遐(1884-1953)图/网络
寇遐是陕西蒲城人,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在书法、金石方面造诣颇深,曾编辑出版《西京金石书画集》,杨虎城的“止园”别墅落成时,就由他题写门匾。
另外,“杨虎城将军墓碑”、“李仪祉墓碑”、“王卓亭墓碑”字,均出自其手。西安人民大厦榜书横额,被誉为他晚年的精心之作。
中山门和玉祥门门楣的书写者是冯玉祥。

▲冯玉祥(1882年—1948年) 图/网络
中山门,又称小东门,在东新街东端,1926年开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门。
南北各辟一城门洞,共宽13米,南侧门洞叫“东征”,北侧门洞叫“凯旋”,1927年5月1日,冯玉祥率部就是从东征门出师的。至今城墙上还保存有“中山门”题字门楣,而“东征”与“凯旋”门楣已经不复存在。

玉祥门,又称小西门,1928年开辟,为纪念冯玉祥将军于1926年率军击败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的刘镇华率领的镇嵩军,解西安之围,时陕西省主席宋哲元特命名为玉祥门。现玉祥门140米豁口已连通城墙,下开5个门洞。

朱雀门门楣的书写者是陕西著名书法家张玄。
朱雀门位于南城墙南门之西,在原隋唐长安皇城朱雀门附近。朱雀门是唐长安城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期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1986年开辟,共4个砖砌拱门洞,共宽38米。

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城墙勿幕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解放门5座城门门楣标识缺失。
2022年9月20日,西安市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历史信息,遵循保持历史风貌、最小干预的原则,经陕西省文物局审批同意后,委托专业机构设计,终于将勿幕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的门楣补齐。

▲勿幕门门楣标识 图/西安城墙管委会
勿幕门,俗称“小南门”,为单门洞式城门,位于城墙南段含光门与朱雀门之间的四府街南端,是1939年为纪念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开辟的一座城门。
井勿幕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1918年牺牲,时年31岁。
陕西军民为怀念他的丰功伟绩,将井勿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

▲井勿幕(1888年—1918年) 图/网络
勿幕门的门楣,是井勿幕先生的后人从西安碑林的石碑中进行了集字,门楣字体为楷体。
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是新中国成立后增开的三座城门,增开时没有设置门楣,2022年9月增设的门楣均为隶书。

▲建国门门楣标识 图/西安城墙管委会
建国门位于南城墙东段,在建国路南端,1986年增开,3门洞,共宽28米。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城内的道路命名为建国路,因城门连接建国路,故名建国门。

▲和平门门楣标识 图/西安城墙管委会
和平门位于南城墙东段建国门之西,在和平路南端,与西安火车站、大雁塔处与同一南北轴线上。1953年开辟为4门洞,共宽40米,因门连和平路,故名和平门。

▲文昌门门楣标识 图/西安城墙管委会
文昌门位于南城墙正南门的东边,在柏树林街南端。1986年开,4门洞,共宽38米,直通文艺路。
明清时期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今碑林博物馆旁边的城墙边上,魁星楼也建在城墙之上,是西安城墙上惟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因此门内明清时建有奉祀文昌星与文昌帝君的文昌庙,故名文昌门。

▲西安城墙城门示意图 图/网络
总结一下,西安城墙城门门楣的题写情况如下: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城门内侧门楣的题写者,均为民国陕西第一任都督张凤翙。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门楣题字出自颜真卿书法。中山门、玉祥门门楣题字为冯玉祥所书。长乐门、安定门两侧门洞的门楣题字为寇遐所书。朱雀门门楣的书写者为张玄。
此外,朝阳门、含光门和尚武门的门楣题写者尚待进一步考证确认。
朝阳门位于西安城墙的东段,这座城门朝着太阳,是每天第一个见到阳光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其中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
目前仍有永宁门(两侧门洞)、安远门(两侧门洞)、解放门三座城门,没有题写门楣。

▲解放门 图/网络
这里面,解放门比较特殊。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火车站设于北城墙外,于此处开辟城门,初名“火车站城门”。1935年改称“中正门”。
1949年7月改名“解放门”,原中正路亦改名“解放路”。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拆除解放门,开为豁口。2004年重新连接后,西安城墙得以全线贯通。
因为解放门跨度太大,不适合门楣标识,经专家讨论,最终决定不在解放门上设立门楣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