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上面照片里的黄鹤楼是1868年重建的,原楼在1856年被太平军焚毁,只有12年,所以算不上沧桑,而且这张照片拍完后4年又遭焚毁,里外里只存在了16年。这之后黄鹤楼再没重建直到1981年。因1957年原址被长江大桥引桥占用,只得异地南1000多米的蛇山上重建。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

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



八十年代重建的滕王阁,是梁思成先生四十多年前的构思,新阁的建筑设计依然是以1942年的草图为依据进行的。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

岳阳楼内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

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