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除了有“高颜值”的藏品,还有一些令人大开眼界的馆藏。本文选取了10件藏品,一起来看看吧!
NO.1 西汉·金兽
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
当然得有这个9.1公斤重,由纯金打造的金兽啦,是迄今为止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它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高达99%。
金兽整体似虎类豹,但呈蜷伏状,颈部戴有三圈项圈,头枕于前腿之上,完全是一副乖顺模样。
在其底座有“黄六”二字,“黄”可理解为材质,“六”指序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样的金兽至少有六件?这样说来也比较符合其作为“席镇”的推测,一般而言,席镇都是成对、成组使用的。
这里还要说说南窑庄窖藏,这个窖藏很牛。出了3件国宝级文物,即“陈璋圆壶”、金兽、一块重610克的郢爰。其中,“陈璋圆壶”,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铸接,错金银,玉石镶嵌等工艺,几乎涵盖了先秦时代所有的金属铸造工艺手法,且壶口内沿、圈足内侧、圈足外均有数量不等的重要铭文,分量很重,因而它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而“郢爰”本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南窑庄窖藏共发现这样的郢爰11块,这块重610克,是其中最大、最重的一块,也是目前为止出土郢爰中最大的一块。
NO.2 “黄肠题凑”
这件虽然只是一个模型,但其复杂、精巧程度已足够震撼,而墓葬中真实的黄肠题凑更是无比震撼的。
江都王刘非墓黄肠题凑
“黄肠”指的是黄心柏木,这种柏木无比珍贵,而一座黄肠提凑墓葬耗费万计,以北京大葆台一号墓黄肠题凑为例,使用柏木达15800余根,因而,若非鼎盛时期,就是皇帝也是用不起的,所以,自东汉时起,黄肠提凑墓几乎绝迹。
NO.3 西汉·金缕玉衣
江都王陵1号墓出土
玉衣是两汉葬玉的代表,而金缕玉衣就是其中的巅峰之作了。
NO.4 西汉·镶玉漆棺
江都王陵2号墓出土


金缕玉衣很稀缺,镶玉漆棺就更稀缺了,尤其是这样出土状况比较好的。大玉璧、三角形、菱形、不规则的玉片,辅以金片、银片,将整个漆棺内部都嵌满了,实在太过奢华了,完全不输金缕玉衣。

1号墓、2号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江都王刘非、刘非王后,二人均使用了金缕玉衣、镶玉漆棺,但由于这两座墓在早期均被盗过,金缕玉衣、漆棺留存的状态有好有坏。
NO.5 西汉·水晶带钩
江都王陵1号墓出土
带钩很常见,可是水晶的,质地还如此纯净的,实属罕见。带钩这个物件本就带着三分旖旎。或许,这枚水晶带钩也是江都王与他某位后妃之间信物,只是他们之间永远不会有纯洁无瑕的爱情。


西汉·鎏金铜犀牛、驯犀俑&鎏金铜象、驯象俑
江都王陵1号墓出土
均为首次发现!铜犀牛、铜象的风格颇为写真,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推测可能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过来的。
西汉·铜分格鼎
江都王陵1号墓出土
西汉的巨型“火锅”!
除了一般诸侯王尚且不可随意使用的黄肠提凑、金缕玉衣、镶玉漆棺,江都易王刘非的随葬品堪称是一座西汉的艺术宝库。他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厚丰厚的随葬与其生前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必然有莫大的关系,带有明显域外风格的随葬品很有可能就是来自汉景帝的赏赐。
还记得南京博物院2019年的《兄弟王》大展带来的文物盛宴,西汉诸侯王的财富真是不敢想象。有句话说,西汉的1/3GDP埋在地下,此言或许不虚!
NO.6 西周的土鸡蛋&西周·几何印纹陶瓿
1975年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出土

初见时就在疑惑,这也是文物吗?看着似乎是和旁边的“陶罐”里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是鸡蛋吗?
几年后再去南京博物院这件文物就有了较为详细的文字介绍,原来这真是一颗鸡蛋,还是西周的,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鸡蛋,1975年江苏句容浮山果园西周土墩墓出土,出土时就装在这件几何印文陶瓿中,满满一罐的土鸡蛋,实在太有生活气息了。
据简报,同土墩墓中还出土了鸭蛋(不知道为何未展出),个头比这略大些,蛋壳白中带青,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出土物。古人养鸡、养鸭是很早的,尤其是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早在史前时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半坡遗址就发现了鸡的遗骨,此后的新郑裴李岗、北辛遗址也都有鸡骨出土,或许,正是有着悠久的养鸡的历史,才奠定了鸡的重要地位。鸡在古代为“六畜”之一,且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
句容浮山果园西周土墩墓是一处平民墓葬,因而,墓中随葬的多为朴素的陶器,不少陶器都是装满了食物下葬的,反应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虽没有华丽的出土物,但这一瓿土鸡蛋却仿佛能让我们看到距今3000多年前古人的日常,寻常而亲切。
NO.7 东汉·“纺织图”画像石
泗洪出土
画像石分4层,4个主题,第二层的主题便是纺织,但南京博物院的这幅纺织图非一般的纺织场景,表现的是“曾母投杼”的历史典故。
不过,比较让我震撼的是画像石的第三层“庖厨图”,太有生活气息了。尤其是屠狗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秦汉时,恰是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达到巅峰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屠狗的“狗屠”。狗肉也得到了贵族阶层的喜欢,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随葬品中就有犬羹、犬胁炙、犬肝炙等。
NO.8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面对这幅大型“拼图”,很难不觉得震撼吧!整体气势恢宏,人物刻画却十分细腻,将名士不拘礼教的情态完全刻画了出来,还带有一股烂漫的味道。
NO.9 南唐·镇墓兽
“双人首蛇身俑”,其身相交、拱起,或彼此缠绕、匍匐于地。看着着实有点吓人,还有“人首鱼身俑”、“人首鸟身俑”,造型都有些诡异。第一次在南京博物院看到他们时完全是不敢细看的,后来接触的多了渐渐敢于“直视”了。
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尽管整体造型有点瘆人,但是人首的形象却是很面善的,尤其是鱼人首,作道士、僧侣的形象,慈眉善目的,这应于当时南唐的社会背景有关。
不过,这类人首兽身俑其主要用途还是震慑,应还是属于“镇墓兽”一类,借此来祈求墓主人受到保护不受侵害,在隋唐宋墓中极为流行,但其本源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
关于人首兽身的神,《山海经》里记载了很多,其中就有人首蛇身的神,名谓“烛龙”、“烛阴”;也有人首鸟身、人面鱼身的神,而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也都是典型的人与兽的合体形象,因而,追本溯源,这类“镇墓兽”或可上溯至史前的图腾崇拜。根据不同动物所具有的独特属性,赋予了他们不同的人文内涵,或镇墓辟邪,或生命转化,或引领升天等等。
NO.10 明永乐·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构件
南京能仁里明代琉璃窑遗址

前后历时17年,征用了10万军民工匠,耗费了几百万两白银建成。并且,这样一座高达78米,相当于现在的20几层的高楼的佛塔,除主体为砖砌,以及塔顶的“管心木”外,其余构建皆为琉璃。
可惜的是曾经享誉世界的“南京瓷塔”,一遭损毁,成为一片废墟。如今我们仅能通过这座拱门来描摹它当时的样子。仅仅是一个拱门就如此的美,倘若完全原样复原,当时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得有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