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本文多图极多,图片处理花了本人不少时间,希望各位看了能有所收获。并以法门寺至宝祝大家蛇年好运似长龙!)
1981 年 8 月 24 日,陕西扶风法门寺,一场罕见的暴雨毫无征兆地降临。
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如注般持续不断地冲刷着法门寺。法门寺的明代砖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本就已年久失修,面对这场凶猛的暴雨,它的根基开始动摇。
随着时间的推移,塔身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轰隆” 一声巨响,半边塔身轰然倒塌。一时间,砖石飞溅,尘土飞扬,周围的居民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得惊慌失措。
这一倒塌事件迅速引发了各方关注。当地政府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着倒塌的半边砖塔,大家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文物保护专家们也紧急赶来,对现场进行勘查。不过,由于当时技术和资金条件的限制,想要立即对砖塔展开修复工作,困难重重。专家们经过反复商讨,决定先将此事搁置,等待合适的时机。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 1987 年。经过多年的筹备,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资金方面,都有了充分的保障。考古队终于得以进驻法门寺,对塔基进行发掘清理,地宫发掘的大幕就此拉开。
1987年5月4日傍晚,在古雅幽深的扶风县博物馆内,考古专家在简陋的工作室内开始工作。首先开启出土于后室天井中的八重宝函,这是一个由大到小重重套装的金银宝函。由外而内分别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素面盝顶银宝函、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八重宝函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素面盝顶银宝函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

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地宫中室舍利容器
1987年5月8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彩绘灵帐时发现一枚“影骨”,为玉质。灵帐内置一铁函,铁函内置鎏金双凤宝盖纹银棺,“影骨”舍利珍藏其中。

汉白玉双檐彩绘灵帐

鎏金双凤宝盖纹银棺
地宫前室舍利容器
1987年5月10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地宫前室彩绘四铺首阿育王石塔时发现一枚“影骨”,为骨质。阿育王塔内置鎏金铜浮屠,铜浮屠内置鎏金迦陵频伽纹壶门座银棺,“影骨”舍利珍藏其中。



彩绘四铺首阿育王石塔



鎏金铜浮屠

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
地宫后室秘龛舍利容器
5月10日,开始清理4月21日在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发现的铁函。铁函同样锈迹斑斑,其上所挂铁锁锈蚀严重。为不破坏原貌,专家们决定从后面打开铁函,打开后里面是一件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函内放置银包角檀香木函、水晶椁子和壸门座白玉棺。玉棺内又是一枚佛指舍利。经鉴定,此枚舍利为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要将真身佛指舍利放在如此不起眼的地方?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害怕再发生一次类似于“会昌法难”式的毁佛事件。为了保护真正的指骨舍利,他们将“影骨”置于耀眼的宝函,将“灵骨”置于不起眼的宝函,以期达到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效果,一旦有危难发生,或可将灵骨保存下来。可见其时人的良苦用意和对佛的虔诚之心!






壸门座白玉棺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



五瓣葵口内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侈口秘色瓷碗

五瓣圈口碗














鎏金双娥团花纹银香囊
此件香囊由唐僖宗供奉,是迄今发现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香囊内部采用了平衡装置,设有内、外机环,连接香盂,圆球滚动时内、外机环也随之转动,香盂的重心始终保持水平不变。这种持平装置符合近现代航空、航海所用导航仪器的陀螺仪原理。这类香囊的出现,表明我国早在9世纪就掌握了这一原理。
香囊又称香球、薰球,古代皇室贵族常用熏香器,或随身佩带,或陈设于室内,或悬挂于车帐,主要用于熏衣香体、悦心怡情。

鎏金卷荷圈足银羹碗子
此器是晚唐典型的隔火熏香具,由盖、碗、托组成,托内放置炭火,碗内放置香料,盖顶采用镂空方式以便香味溢出。隔火熏香即不直接燃烧香品,而用隔热材料使炭火熏烤香品,不仅减少烟气,香味的散发也更为舒缓美妙。


婆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婆金团花银踻轴
茶槽设盖,有防尘保洁的功能,錾刻有鸿雁祥云纹。槽身侧面錾刻有天马祥云纹,天马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翼马形象,北魏时传入中国,至唐代流行。底部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慤,使臣能顺”。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
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浙西”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这件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集中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


鎏金银龟盒
此件香盒以龟背为盖,腹部燃放香料,香气由龟的口鼻部散逸。出土时,龟盒腹内残留有香灰,背盖内可见熏香残留的烟炱迹。

如意长柄银手炉
手炉由炉和如意形柄组成,柄背刻文:“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打造都知臣武敬容,判官高品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师厚,使臣弘慤”。
长柄手炉最初被称为鹊尾香炉,属于佛教宗教仪式所用法器,佛教中有一种修持方式称为“行香”,即手持香炉围着佛像绕行,故也称为行炉。



金银丝结条笼子
以银丝编织而成,制作精巧,是唐代金银编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笼盖呈四曲,笼顶平坦,中部有金丝编织而成的“塔形花”一朵,衬以金丝莲叶,四周以金丝云纹压边。盖口与笼口以子母扣相扣合,上下口及底边均以涂金银片镶口。笼口上下又以金丝编成的涡流条子压边。提梁亦为金丝编成。四足膝部为天龙铺首,以银丝盘屈的四枚涡纹构成足跟。笼底亦系镂空编织而成,原有木片垫底,木片已朽坏。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器物通体镂空,纹饰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有提梁。盖为弯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顶面模冲飞鸿。口沿上端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团花,鱼子纹衬底。笼体腹壁錾饰相对翱翔的飞鸿。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耳座为四瓣小团花,环耳套置提梁,其上套置银链,另一端与盖顶相连。足呈“品”字形组合的花瓣,与笼底边缘铆接,镂孔作球路纹。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
以上两件文物,熏炉与炉台为成套出土,国内尚属首次。银熏炉由炉身、炉盖组成盖面隆起,底沿饰一周莲瓣纹,上有五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有一只口衔瑞草、回首而望、憨态可掬的乌龟。
熏炉下层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溢出。龟与绶带表示长寿,莲表清净香由此出,即表示清净戒香、精进上溢之意。炉腹壁饰以流云纹,并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
银炉台台面为双凤衔瑞草纹,下有五足朵带。炉台底面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环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臣陈景夫,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



鎏金人物画香宝子
香宝子是专门用来盛放香料的容器,常与香炉配套使用,多供于佛像前香案之上。




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195件禁出之一,之前有一篇文章详细解读,传送门:张 | 法门寺地宫3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一次性看懂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
文思院所造,是唐懿宗命文思院为主持舍利供养法会的大阿阇黎而造的。据推测,在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指舍利做法会时,智慧轮大阿阇黎或大兴善寺其他主法大阿阇黎曾使用此杖,后供养于地宫。


智慧门壸门座盝顶银宝函
智慧轮(?-876),晚唐大兴善寺密教高僧,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通达三藏,精通梵文,史称“兴善大师”“兴善三藏和上”。智慧轮曾担任“左街僧录”之职,护持宣宗、懿宗、僖宗三代帝王,生前懿宗赐号“遍觉大师”,卒后僖宗赐谥“普照大师”。
咸通十二年(871),智慧轮制作金、银宝函“盛佛真身”。咸通十五年(874),唐僖宗下诏送还法门寺佛骨舍利,智慧轮以密教仪轨“结坛于塔下”,并在地宫供奉金函1件、银函1件、银阏伽瓶4件、银阏伽水碗2件、银香炉1件、银盐台3件。

鎏金莲花藏银菩萨
菩萨头戴花蔓宝冠,宝缯垂肩,上身袒露,斜披帔帛,臂饰宝钏,腕戴手镯,胸佩璎珞,双手施印,后有背光,下着羊肠大裙,结跏跌坐于莲花台座之上。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
法门寺地宫琉璃器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及盏托(复制品)
法门寺地宫丝织品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复制品)

紫红罗地蹙金绣襴(复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