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人“择中建都”的溯源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州文物鼎盛之地。
历史上曾先后有二十多个王朝在河南建都,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奠定了河南三千余年持续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
要了解河南这座城,了解其历史文物,就得去河南博物院。
我们头一天在网上预约了博物院门票,游览完白马寺,第二天一早就来参观河南博物院。
一.河南博物院简介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前身为河南博物馆,最初馆址设在开封市。1961年,河南博物馆从开封市迁至郑州市。1997年,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我们来到位于郑州市农业路的河南博物院。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如同戴冠的“金字塔”般的建筑,其冠部为方斗状。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

据介绍,这一设计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具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意义。
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以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及石刻造像最具特色。
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因此,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河南的历史,也能窥见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史。
二.参观博物院文物
我们走进主展馆,长长的通道,在灯光映照下,好似一条深邃的时空隧道,引领游客穿越历史。
穿过通道,来到大厅,首先看到一尊巨大的金色塑像,称为“华豫之门”。

一人身披铠甲,双腿叉开,两只胳膊左右伸开,推开两头大象。
这座雕塑,寓意了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
同时也诠释了河南简称“豫”的由来。“予”字是“人”的意思,“豫”字表示人牵着大象。
据考古学家考证,河南这块大地在远古时期,气候温暖,河流密布,森林众多,有大象出没。我们的先民经常能捕捉到象。于是河南就成了人人牵象之地。
文物陈列
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共分10个展厅,展览以时间为序,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

每一个展厅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努力呈献着一段段辉煌的历史,件件文物向我们展示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每一件文物拿出来有其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特别是“九大镇馆之宝”,更让人大开眼界。
▼(一)首先来到新石器时代。
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经历了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由此带来了由平等社会逐渐向社会阶层分化的改变,这些是最初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
这个展厅着重展出的是史前人类文明到夏商的时期文物。像刻符龟甲,贾湖骨笛,双联陶壶,碳化谷稻等都非常值得停下来,静静欣赏一下,尤其是贾湖骨笛。
镇院之宝: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笛”。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骨笛长二十三点一厘米,七孔,为鹤类胫骨所制。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
研究发现,该骨笛音色优美、音阶完备,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证明了早在8000多年以前,贾湖先民所制骨笛即已七声具备。
其实贾湖骨笛不止发现了一根,而是三四十根,有不同孔洞。贾湖骨笛发展到后期甚至还出现了八孔骨笛,不仅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而且还出现了变化音,实在令人惊叹。
彩陶双连壶,新石器时代中期,1972年出土于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

彩陶双连壶为神圣礼仪之用品,是两个部落氏族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器具,是一种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
贾湖遗址刻符龟甲,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文物。1987年5月,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出土。骨器上的符号,内容都与占卜相关,被称为贾湖刻符。是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

据考古学者提出,贾湖刻符与殷墟甲骨文在笔势、笔画组合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可能是汉字的真正源头。
陶排水管道,龙山文化时期文物,距今约4300年,1980年河南省准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

长42.5厘米,管壁厚约1.2厘米。 从陶排水管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
▼(二)进入夏商展厅,主展商代青铜器。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在商代,青铜方鼎代表了王权和地位。巨大的“杜岭二号方鼎”引人注目。
镇院之宝:杜岭二号方鼎,又名兽面乳钉纹铜方鼎,1974年在郑州杜岭出土,商代早期青铜礼器,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当时出土的共有两件方鼎,一大一小,略大的一件被命名为“杜岭一号方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杜岭二号方鼎,高87厘米,口径长宽61厘米,呈标准正方形,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公斤。
造型浑厚庄重。鼎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它的8组饕餮纹(兽面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
经考证,杜岭方鼎的准确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比司母戊鼎还早了近300年。
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重器,反映了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历史内涵,是一件难得的国之瑰宝。
镇院之宝:妇好鸮尊,商代晚期盛酒青铜器,为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妇好墓。出土时为一对,另外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妇好鸮尊,高46厘米,口长16厘米。整体作鸮形,宽嘴突眼,高冠有小耳,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头后有半圆形器口,上置弧面器盖,盖上铸一鸟一夔作为盖钮。内壁有“妇好”二字铭文。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走进西周展厅,展品多是西周时的青铜器,还有西周时期的礼乐。
镇院之宝: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季墓。西周晚期铁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被誉为“中华第一剑”。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铁剑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
由铁质剑身、玉质剑柄和铜质柄芯嵌接组合而成,剑柄是和田青玉制成,玉质细腻,温润光滑。

骨制排箫,共有13根骨笛组成,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它的出土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价值,更为研究壁画与乐理提供了实物参考。
▼(四)来到东周展厅,展出的春秋时期文物,值得细看,此展厅青铜器藏品非常丰富。
镇院之宝:“莲鹤方壶”,春秋晚期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1930年学者郭沫若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共有一对,另一件方壶又名为“立鹤方壶”,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高117厘米,口长30厘米,口宽25厘米。其整体呈椭方体,长颈斜肩,垂腹圈足。圈足下有两条吐舌怪兽;腹部四方各附一小型飞龙;壶颈两侧附花冠龙形双耳;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两层莲瓣镂空且呈弧形外张,莲瓣中央一只仙鹤昂首而立,展翅欲飞。造型精美。
镇院之宝:云纹铜禁。春秋晚期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重94.2千克,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呈长方形,形似茶几、案子。
云纹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其纹饰繁缛,工艺复杂。
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在禁面上边;兽尾插着尾花。
禁底有十二个龙形座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是当时的贵族祭祀、宴飨(xiang)时摆放酒器的几案。推测与楚王爱细腰,以及楚人爱美,崇尚龙的习俗有关。
还有“王孙诰”编钟值得一看。
“王孙诰”编钟,1978年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春秋文物。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角编钟。

“王孙诰”编钟共26枚甬钟,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5公斤。每件甬钟都铸有精致的花纹,在突起的乳钉纹中均有许多铭文,共113字。
下层八钟为低音部,做“和声”之用;上层18钟排列密集,是中、高音部,可演奏旋律。
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一个编钟以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同时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三度音程,,其音域可跨越四个半八度,
其音域宽广,音律和谐,音频准确,体现了楚国音乐文化的高超水准。
束腰垂鳞纹升鼎,春秋晚期青铜器,河南省平顶山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出土。

通高60厘米,重约54千克。升鼎无盖,窄平折沿,外撇双耳附于内壁;束腰,下腹部外鼓且明显下垂;平底,三蹄足较为粗壮。
▼一楼参观完,上二楼。
(五)来到两汉石刻艺术展厅。展示了从汉画像石、陵墓石雕、佛教造像和墓志四类碑刻、石刻文物。





深沉雄大的汉代画像石刻、庄严肃穆的陵墓仪仗、琳琅满目的碑志刻石、惟妙惟肖的佛国众相,显示了古代艺术家鬼斧神工的技艺和超凡的审美意趣,带给游客无尽的艺术享受。
还欣赏到一件最豪华的寿衣:金缕玉衣。

玉质,汉代贵族葬服,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汉墓出土。玉衣由2008片玉片组成,用金丝穿起一片片玉。
▼(六)来到汉晋展厅。主要展品是古墓出土陶院、陶楼、陶屋以及陶瓷、彩色画像砖等文物。
庄园经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征,庄园之中亭台楼阁林立,人们相互拜谒,畅饮美酒,载歌载舞,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这些内容我们可从出土的大量画像砖以及墓葬砖上看到。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四层灰陶楼,这就是一件随葬品,



从陶制院落可看到古代贵族生活起居十分讲究,居住条件也很舒适,反映了两汉中小地主的庄园生活。

在这个展厅里还有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黄釉舞乐扁壶”。
黄釉舞乐扁壶,是北齐武平六年制造,1971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

通体施褐黄色釉,形状如同蒙古族盛水用的皮囊,壶身两面有相同的图案,名为“胡腾舞”,绘画的胡人乐舞,但这是一件汉人用品,从此壶,可以看到当时汉文化和胡文化的结合。此扁壶上的乐舞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
▼(七)踏进隋唐展厅,展出很多民族色彩浓郁的唐三彩。




在这里,看到了最珍贵展品“武曌金简”,又称武则天金简。
镇院之宝:武则天金简,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发现的唯一金简。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金简,长36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克。
金简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该文物为道教祭祀用品,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遣使臣胡超向诸神投此简以求除罪消灾。
▼(八)走进唐代壁画展区,展示了唐代时期的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和洛阳白马寺等地的壁画。

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等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名为《千手观音》的壁画,它描绘了千手观音的形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作之一。
镇院之宝:四神云气图壁画,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西汉早期作品,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画。比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整整早了600多年,被称之为“敦煌前之敦煌”和“敦煌外之敦煌”。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整幅壁画的色彩以红、白、黑、绿为主,一条曲曲折折的青龙贯穿整个画面,下面有一只白虎的造型,上方有只飞翔的朱雀,青龙正前方有只S型的虬龙,四周遍布着云气、花蔓、灵芝等吉祥图案。
青龙在天,体态矫健,逶迤磅礴;青龙之足,酷似人脚;前两足,一足踏云气,一足踏翼翅;后两足,一足接朱雀之尾,一足长出花朵;龙尾,再生长茎花朵。青龙之上,有攀龙朱雀(凤凰)。它嘴衔龙的鹿形之角,胫生花朵,尾接祥云而又生花朵。此构建而成“龙飞凤舞”,共游天际的画面主题。
▼(九)来到宋元展厅。有宋朝的风骨,来自河南禹州的钧窑,以及以“雨过天青”为色彩的汝窑,也是传说中宋徽宗赵佶的最爱。
镇院之宝: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是汝官瓷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瓶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此瓶敞口细颈鼓腹圈足,器身轮廓流畅,器表刻花装饰若隐若现。
“天下名瓷,汝窑为魁”,汝瓷将宋瓷的简约之美推向极致,在釉色变化中找到了与天地相通的契机。
▼(十)来到玉器展厅。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展品中的玉佩与组合玉佩,给我印象深刻。


从玉佩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贵族们的奢侈生活。


●商代妇好玉戈●

●商代前期玉璋●

●战国玉器一组●

写在最后
我们参观了河南博物院,见识了许许多多文物,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瑰宝。
从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展示辉煌的夏商周时代、兼容并蓄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到盛世繁华的隋唐时代,再到光彩熠熠的宋金元时代,一件件古朴典雅厚重庄严的历史文物,诉说着跨越千年的美丽荣光。
在河南博物院,我们不只从文物里了解了古代祖先的生活方式,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河南,认识了中国。
一座博物院,半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
那厚重的历史,那璀璨的文化,那瑰丽的珍宝,无不令人震撼,深感不虚此行。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河南博物院绝对值得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