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夏儿女,登 西安 古城墙是我几十年来的一个愿望。2017年5月12日下午我们从 延安 回到 西安 。晚上我们去古城墙,去实现多年的愿望。
广义的 西安 城墙包括唐城墙和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 西安 明城墙。 西安 明城墙位于 西安 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 西安 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
城墙有主城门四座: 长乐 门(东门), 永宁 门(南门),安定门(西门), 安远 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数十座城门,现 西安 城墙已有城门18座。

新 中国 成立以后新开辟的城门东有 朝阳 门,南有建国门、 和平 门、 文昌 门、朱雀门、含光门,北有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尚武门。其中与 西安 火车站、大雁塔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的 和平 门开通于1953年,取此名是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 中国 人民对世界 和平 的渴望。

最初的 西安 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 西安 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 西安 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处,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 西安 市民晨练活动的场所。


西安 城墙是 中国 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 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 新城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大兴 宫的修建拉开了 大兴 城修建的序幕。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将“ 大兴 城”更名为“长安城”,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至唐末天佑元年(公园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改筑时放弃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 安福 、延喜 三门 ,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早在明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 徽州 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西安 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朱元璋非常重视 西安 的地位。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建都 西安 。朱元璋特地派皇子巡视 西安 ,察看建都之事。后来,朱元璋又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 中国 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

西安 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四周环绕着宽20米,深7 西安 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四周环绕着宽20米,深7米的护城河。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 通道 。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千百年来,战士阵前洒热血,城头变换大王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宽15米长14公里的马道上,曾经倒下了多少英勇的身躯,埋葬了多少忠诚的灵魂。如用每一块砖来代表一位壮士,那些阵亡的尸体怕是比这整个城墙的青砖还要多吧!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一卷卷古装的书函,是解读历史的一本大字典。

西安 古城墙,显示了 中国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研究古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中国 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有着六大古都( 北京 、 南京 、 西安 、 杭州 、 开封 、 洛阳 ),但城垣保护得如此完整的只有 西安 。
西安 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 陕西 省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体现古都 西安 的一个重要品牌和 西安 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

游览 西安 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其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 西安 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南门:这是 西安 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 新城 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 永宁 门。它也是现在 西安 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

朱雀门: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 中国 ,隋文帝曾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现在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是1986年开通的。

勿幕门: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 陕西 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孙 中山 创建的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之一, 陕西 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
含光门: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 新城 时,封闭了它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 西安 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日后供游客参观。

西门: 西安 的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 新城 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
定门。
玉祥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 西安 城达8个月之久,使 西安 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 西安 才得以解围。1928年开通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将军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
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 安远 门。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 满城 ,这一带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箭楼。

中山 门: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 中山 门,以纪念国父孙 中山 先生得名。
东门:东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 长乐 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 西安 。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 长乐 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 长乐 ,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又重 新建 造。“ 西安 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 西安 事变纪念地。
和平 门:与 西安 火车站、大雁塔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的 和平 门开通于1953年。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 中国 人民对世界 和平 的渴望,取名 和平 门。

尚德门: 西安 火车站西南侧的尚德门开通于1986年,因直对尚德路而得名。
建国门:1986年开通的建国门,以直对建国路而得名。
文昌门:碑林博物馆南侧的 文昌 门,开通于1986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 西安 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

细数了这些城门的名称及来历后,再说一下鼓楼、钟楼。
鼓楼位于古都 西安 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 西安 钟楼 西北 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是 中国 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 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 西安 的标志性建筑。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

西安 钟楼位于 西安 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 中国 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西安 城墙,包裹着厚重的历史。在现代文明的版图上, 西安 城墙像一块瑰宝,镶嵌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森林”里,站在12米高的城头上,南望终南山、北眺渭河水,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尽收眼底。


城墙内,秦砖汉瓦藏城廓。按照规划,城墙之内,禁止修建高楼大厦, 西安 古城的风貌才得以保存。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马道绕城一周,使城墙和居住区有了一个自然的隔断。右边,高高的城墙。左边,青色的民居。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一家家中式茶楼,一间间西式咖啡屋,将这一径长途装点得古色古香。时而,低沉的萨克斯声音从窗间飘出,行人放慢了脚步,三三两两客人踩着古老的石板擦肩而过。没有躁动,没有喧哗,唯有的是沿街店铺散发着古老的幽香。
漫步青砖铺就的海墁上,我恍然如梦:城下旌旗相望,城头鼓角齐鸣,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归然不动!

风还在轻轻的吹着,时间似乎已经很晚了,可我们眷恋这夜晚的城楼。看着它,似乎感觉到心灵被净化了,整个人感到很轻松。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静静地离开了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