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的凤凰山(后庵山),凤凰山三形如风,地脉龙延。
净业寺建在半山腰上,坐北朝南,西临沣峪河。南面极其开阔,终南山的风景尽收眼底。
净业寺建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因唐初为高僧道宣的弘法道场,而成为了“律宗祖庭”,因道宣住终南山,又称为“南山宗”(寺内石碑刻有“南山正范”、“南山正宗”),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古寺历史悠久、静谧幽深。
净业寺是在沣峪凤凰山的半山腰上,它的山门在沣峪口进山1.5公里处的210国道上,但想要拜访古寺,还得先要爬山。相比于西安市区内的众多古寺名刹,净业寺始终还保持着一方静谧。
从国道210沣峪口进,大概步行1.5公里就可以到净业寺的山脚下,登上净业寺并不难,沿途都是非常好走的台阶,属于户外小白级别。
徒步登山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净业寺。带着孩子慢慢走也最多需要40分钟。
律,就是戒律。对佛教来说,戒律是修炼之首规;从典籍上说,戒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从教义上说,戒律则是戒、定、慧“三学”之首。按照佛教的说法,《经》是佛“说”的;律是佛“制”的。所谓“金科玉律,惟佛能制”。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针对僧团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各种戒律来规范僧人的行为。佛涅槃的时候,众弟子痛哭流涕的问佛陀:“您圆寂后,谁来教导我们?”,佛陀回答说:“以戒为师!”,只要把我留给你们的戒律当着老师,照着去做,你们就不会犯错误了。”
后来,佛陀的弟子优波离诵出了律藏,经过集体的认可,成为了约束僧团共同的准则。
道宣律师(596—667年),道宣律师俗家姓钱,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四月初八。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道宣生下来就和佛有缘。
道宣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年至十岁已遍览群书,过目不忘,十二岁便有“善闲文藻”的美名,二十岁受具足戒。一生“三衣皆伫,一食为菽,行则仗策,座不倚床”,道行盛名远播四方,是持守戒律的典范。他常年住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了佛教受戒的仪式,形成了佛教的宗派,称南山宗。
律宗以修持传承戒律而得名,传戒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也是佛教中最隆重最庄严的法事。设立法坛,传授戒法的仪式叫做传戒。当一个普通人受戒后,就意味着接受了佛教的规约,成为了出家人,小和尚,成了僧人的预备阶段,在这以后受了具足戒,才正式成为僧人,并且获得僧人的凭证,也就是戒牒。
净业寺的戒坛是用来举行受戒仪式的神圣场所。公元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唐高宗李治颁布诏书,下令道宣大师在终南山净业寺建石戒台,道宣法师就根据佛教的记录和戒律的精神,亲自设计和建造了戒坛。建好以后,全国各地僧人的都来到此地,请求道宣大师传授具足戒。
史书上记载,道宣此举是“立坛应法,莫过此焉!”。道宣并且写了一本书叫《戒坛图经》,将如何建造戒坛做了非常详细的记载,成为后人建造戒坛的依据。
唐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法师亦幕名来净业寺拜访道宣律师,律宗当时已成为唐代佛教的一大宗派。
律宗的教理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个方面。
戒法指的是佛教的各种戒律,比如五戒、八戒。真正的出家人要受具足戒。男性比丘受250戒,女性比丘尼要受348戒。
戒体是指心理上构成一种断恶修善的功能,是一种心理的防御和警示,是心里面一颗内在的种子。一个人有了戒体,如果让他很自私,做坑人害人的事情,他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他的内心是抗拒的。有了戒体,就会走在正道上,就会百毒不侵。
戒行指奉行戒律的行为和实践,身、口、意三业不违背律法。
戒相指的是持戒人的与众不同的威仪相状。我们经常说“相由心生”,一个人是贼眉鼠眼还是器宇轩昂,他的面相就可以反映出内心。佛教讲“持戒比丘相庄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相庄严。
戒律在佛教中特别的重要,《西游记》里面有一段小故事:孙悟空要出去化缘,他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个圈。告知师父唐僧切记,一定在里面呆着,千万不能出去。当白骨精看见唐僧的时候,一接近唐僧,孙悟空画的那个圈立刻放光了,把白骨精就给逼退了。后来白骨精就三番五次用各种计策,引诱唐僧主动地走出这个圈,结果唐僧就被白骨精抓走了。
那孙悟空画的这个圈圈是什么呢?这个圈圈其实就是佛教的戒律。从表面上看似把你给限制住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你的。你只要守住这个戒律,只要在这个范围内的话,妖魔鬼怪是近不到你身的,也不会伤害你。可是如果你走出去的话,那就会有一种非常严重的后果,会带来疾病,失去自由甚至丢掉性命。只要遵守戒律,就会自然而然的受到保护,相反就会容易招致严重的恶果。佛教认为,戒律不是对生命的约束,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佛教认为: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止恶行善,慈悲入世,广利众生。
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去伤害别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道宣门下有一个弟子叫弘景,弘景法师的再传弟子就是历史上“鉴真东渡”的主人公扬州律僧鉴真法师。
鉴真律师(688—763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当时有日本僧荣叡、普照等前来中国求法,于天宝元年恳请鉴真东渡,弘传律法。
鉴真法师带着南山三大部,以及大批文物、药材等东行。历经艰辛,十一年来,分五次渡海失败。第六次,双眼已经失明,但仍不稍减其志,最终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抵达日本都城奈良,依照道宣的《戒坛图经》,在东大寺筑坛,亲自为君民上下传授菩萨戒,并为日本的僧众重授戒法,又创建了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宗律初祖。净业寺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发祥地。
穿行古寺山林之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净业寺里处处古木,葳蕤繁茂。古寺建筑都是灰瓦黄墙,古色古香……四周一片静寂,人在山中行,心在山中留。
如果想去后山登顶,顺着寺院的后面沿小路上到后山,带孩子的家长就不要走了,还是有一点难度。山上有一个道宣法师舍利塔,没有其它风景。
到了彩带的前面有两条分岔路,左边路要攀登一些垂直的石头,右手相对好走一些,但是风景不如左边的路。
净业寺、卧佛寺、黄裕寺是属于经典“三寺走一山”的穿越线路。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也担心山顶雪化泥泞,所以没有穿越。下次可以徒步穿越,全程要8公里。绝大部分游客都是参观完净业寺后原路返回,大概一个来小时完全没有问题。
净业寺里的玉兰花,此时已经在慢慢绽放,山里的树枝初生绿芽,天气好的时候,来这里登山,参寺,赏花一定是非常棒的周末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