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前】本期围绕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四大主题、展厅的章节体系及文物的规范名称三个方面,简单聊聊。
一、四大主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1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8组件,涵盖上至史前猿人时代,下至清朝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历程。陕历博陈列四大主题分别是:商周青铜器,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以及历代陶俑。
二、章节体系
《陕西古代文明》的章节划分与陕历博以物代史、以史佑物展的陈方式相关,在讲解中除了讲述文物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物串联起兴衰更迭、历史走向。因此,了解展线的布局就至关重要。
《陕西古代文明》共分3个展厅,7个篇章:
第一展厅。第一章文明摇篮(史前时期),第一节人猿揖别(旧石器时代),第二节华夏源脉(新时期时代)。第二章赫赫宗周(先周、西周),第一节凤鸣岐山(先周时期),第二节礼乐之邦(西周时期),第三节经济文化。第三章东方帝国(秦国、秦代),第一节秦国崛起,第二节天下一统。
第二展厅。第四章大汉雄风(汉),第一节汉都长安,第二节经济繁荣,第三节社会图景,第四节开拓交流。第五章融合冲突(魏晋南北朝),第一节魏蜀相争,第二节群雄逐鹿,第三节融合互通,第四节长安佛光。
第三展厅。第六章盛唐气象(隋、唐),第一节东方名都,第二节巍巍帝陵,第三节巅峰盛世(农牧业,公私仓禀俱丰实;手工业,方寸巧心通万造;商业赋税,万邦商旅会长安),第四节灿烂文化(服饰艺术,云髻(ji)明珠映罗裙;文化娱乐,挟(xie)弹飞鹰霓裳曲;宗教文化,莲华影里数楼台),第五节丝路繁华(异域使者,流沙昆仑涉越勤;丝路遗存,泱茫瀚海闪遗珍)。第七章文脉绵长(唐以后的陕西),第一节西北重镇(屏藩要冲),第二节世俗百态(雅俗衣冠)。
《何家村大唐遗宝出土文物展》分5章:
第一章典章器用,第一节玉带环腰,第二节恩赏盛行,第三节国库遗珍宝,第四节金银进奉。
第二章美食美器,第一节奉匜(yi)沃盥, 第二节称觞祝寿,第三节金银满庭。
第三章玉容霓裳,第一节金钗玉腕,第二节红妆银匣。
第四章怡情雅趣,第一节歌舞升平,第二节飞鹰奔犬;第三节服食求仙,第四节中国道教炼丹术,第五节泉惠千秋,第六节大国工匠。
第五章丝路物语,第一节西风东来,第二节中西合璧,第三节东学西渐。
三、规范名称
凡事都应当有规可依、有据可循,博物馆陈列中文物的名称绝对不是小事,相当于人名,需要在统一、明确的规范下命名。比如每个的人名字,虽然公民拥有姓名权,但是使用“北雁云依”作为姓名显然就不符合公序良俗、不利于社会生活。
其实,文物的命名大有讲究。在讲述文物名称的时候,应当发现文物命名的规律,放弃死记、轻松掌握,比如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可以将名称拆分为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其中四鸾衔绶纹为文物主要纹路样貌,金银平脱文物主要制作工艺,镜为文物所属物品种类。
由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WW/T 0017—2013)和《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0020-2008),为文物命名提供了严格的规范,其便于全国馆藏文物的管理,提升了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
作为讲解员,必须使用规范全称,严格按照展板来讲述。如果对文物的命名有自己的见解,那也应当在讲述正式名称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
试想,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所讲名称与展板不一致,其在听众心中的专业度便会大打折扣,细心的听众如若场发问,自然会非常尴尬,严重的导致整场讲解崩盘。
当然,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听众甚至都看不到展板,能挤到展柜跟前,看看文物拍个照,已经是不错了。
以陕历博18组件国宝级文物为例,其中文物名称的高频错误示例有:皇后玉玺 称为 皇后之玉、皇后印玺;鸳鸯莲瓣纹金碗 称为 鸳鸯莲瓣鎏金碗;青瓷提梁倒灌壶 称为 青釉提梁倒灌壶、青瓷提梁倒注壶 。
规范文物名称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有的在文物名称前缀加上年代,比如“唐鸳鸯莲瓣纹金碗”,还有的在文物名称前缀产地或者窑口的,比如“五代耀州窑青瓷刻花提梁倒流壶”。
文物的年代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着重介绍,故可以不在文物名称中讲述。如此之长的名称,在没有字幕和提词器的情况下,听众将难以识读,也增加讲解员现场讲解的难度。
在讲解时,也要规范使用文物的简称,如果没有规范简称,那最好使用全称,比如,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有称其为 煤精印、独孤信印、多面体印,便不够规范。
有一个非常便捷识别的方法,在搜狗输入法中,输入关键字便能出现文物的规范全称。
【写在文后】知识点罗列总结,如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海涵,并请留言,并将立即修订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