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门寺,这座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千年古刹,不仅以其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因其出土的丰富文物而名震遐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艺术、工艺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秘法门寺出土的珍贵宝藏。
一、佛教圣物与法器
- 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
- 简介:这是法门寺出土的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据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其遗骨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其中一份就供奉在法门寺的宝塔之下。
- 发现过程: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这枚佛指舍利被重新发现,并被安置在法门寺新建的合十舍利塔中,供信众瞻仰。
- 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
- 简介: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锡杖,被誉为“锡杖之王”。它由唐懿宗皇帝为迎送佛指舍利而敕令工匠专门制作。
- 特点:锡杖长196厘米,杖径2.25厘米,重2390克,杖身錾刻精美的金银花纹,杖首镶嵌着十二环金花,象征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修行之路。
- 八重宝函
- 简介:这是法门寺出土的另一件顶级国宝文物,用于盛装第一枚佛指舍利。八重宝函共八层,每一层都由不同材质和工艺制成,层层相套,精美绝伦。
- 特点:八重宝函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其中,最内层的宝塔形金质宝函内,就供奉着那枚珍贵的佛指舍利。
二、金银器与玉器
- 金银丝结条笼子
- 简介:这是唐代皇室供奉的茶具之一,用于储备茶饼。它以金银丝编织而成,造型精美,工艺复杂。
- 特点:笼子高15厘米,口径14.5厘米,宽10.5厘米,重355克。使用时,在笼底垫以木片,以保持茶叶的干燥和色香。
-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
- 简介:这是法门寺出土的一件大型金银器,用于熏香。它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唐代金银器中的佳作。
- 特点:炉台高20.8厘米,口径43.5厘米,重8970克。炉台表面錾刻精美的双凤纹图案,五足呈莲花形,寓意吉祥如意。
- 盘丝座银芙蕖
- 简介:这是唐代的一件银质艺术品,以银筋为茎、座,以银箔为花叶,顶端为一朵盛开的芙蕖花。
- 特点:芙蕖花内外三层共十六瓣,造型生动逼真,工艺精湛细腻。它是唐代钣金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
三、琉璃器与瓷器
- 秘色瓷
- 简介:秘色瓷是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因其釉色如冰似玉、温润如玉而得名。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御用瓷器。
- 特点:这些秘色瓷造型规整、釉色洁白、胎质细腻,体现了唐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包括五瓣葵口内凹底深腹秘色瓷碟、侈口秘色瓷碗等珍贵文物。
- 琉璃器
- 简介: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数量较少,但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是唐代琉璃工艺的珍贵遗存。
- 特点:这些琉璃器包括琉璃茶碗、琉璃盘等,釉色鲜艳、透明度高,展示了唐代琉璃工艺的高超技艺。
四、其他珍贵文物
- 捧真身菩萨
- 简介:这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佛教造像,体现了晚唐密教曼荼罗图像艺术的丰富内涵。
- 特点:菩萨造像由菩萨和莲座两部分组成,菩萨高髻、头戴花蔓宝冠、上身袒露、臂饰宝钏、下着羊肠大裙。菩萨双手捧荷叶形盘,上置长方形鎏金银发愿文匾。莲座錾饰唐代密教曼荼罗图像。
- 蹀躞铜十二事
- 简介:这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功能型腰带,又称为蹀躞带。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蹀躞铜十二事具有实用功能,上面悬挂着各种日常用具。
- 特点:蹀躞带最初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后传入中原。盛唐以后,仅保存了蹀躞带的式样,上面悬挂的物件逐渐减少,主要成为身份的象征。
五、总结
法门寺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价值连城,它们不仅见证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艺术、工艺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珍贵宝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参观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