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馆内收藏的170余万件(组)藏品,时间跨度超一百万年,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在这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中,有九件镇馆之宝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镶金兽首玛瑙杯
- 出土信息: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 文物描述:这件玛瑙杯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它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 价值意义: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二、西汉皇后之玺
- 出土信息: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
- 文物描述:皇后之玺为正方形,边长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
- 价值意义:这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三、唐三彩载乐驼
- 出土信息: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
- 文物描述:这件三彩载乐驼通高58厘米,驼高48.5厘米,驼背上载着八名乐舞俑,阵容庞大且乐器齐全。三彩釉的鲜明色调,别创一格。
- 价值意义: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等提供了宝贵资料,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 出土信息: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 文物描述:共出土两件金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碗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
- 价值意义:这两件金碗是迄今所见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
五、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 出土信息: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
- 文物描述:银罐装饰精美,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周边装饰有艳丽的团花,余白处还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
- 价值意义:这件器物圆润饱满,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是唐代银罐中的精品。
六、青釉提梁倒灌壶
- 出土信息: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
- 文物描述: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满刻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圆润,装饰效果浓郁。此壶釉面莹润,造型独特。
- 价值意义:是耀州窑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的高超技艺。
七、黑釉油滴碗
- 出土信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 文物描述: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称为“油滴釉”。
- 价值意义:这件器物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展示了中国古代釉瓷的独特魅力。
八、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 出土信息: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
- 文物描述: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
- 价值意义:这件熏炉展示了汉代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是汉代宫廷生活美学的代表。
九、杜虎符
- 出土信息:1973年被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村民发现。
- 文物描述: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状,与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后可调动五十人以上兵力。
- 价值意义:是秦国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对于研究秦代军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