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
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
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就是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的玄奘。
这座曾经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位于雁塔区中心地带。
山门为一层三间的砖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上方额题“大慈恩寺”,山门两侧各增一大门,供游人出入。
寺里有很开阔的广场,从南至北依势而上,主要景点一览无遗,是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的传统布局。
两侧是钟鼓楼,各两层两间,砖木结构的歇山式建筑,在钟楼内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铸铁钟一口,重15000公斤,上有“雁塔晨钟”字样。
往前是云水堂和客堂,用做佛事,流通和接待等。广场正中就是大雄宝殿和后面高耸入云的大雁塔。
大雄宝殿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布筒瓦,建筑面积307平方米。大殿古老而庄严,在宽阔的台阶中间有双龙和莲花的浮雕。
大殿内梁柱高大,彩绘蟠龙、飞天,梁悬灯饰、锦幡,东南角悬一铜钟。
殿堂正中供奉的是奉毗卢遮那、释迦牟尼、卢舍那三身佛坐像,主佛左右为弟子阿难、迦叶立像。
大殿东西两壁供奉十八罗汉坐像,佛龛背面为木制浮雕罗汉图。
大殿院北正中为藏经楼,前有一平台。台中竖两方碑石,为清代所撰《重修大雁塔寺前轩记》和《慈恩寺功行碑记》。
藏经楼两侧还有东西偏殿,各九间,分别为伽蓝殿、甘露堂、财神殿和先觉堂、示现堂、观音殿,东西偏殿完善了寺内的功能性建筑。
藏经楼之后就是处在全寺最高点上的大雁塔。
两侧的路都直抵大雁塔下。
大雁塔实在太高太大,是最耀眼的中心点。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看到它庄严耸峙,高入云霄的身影。让你感觉始终是围绕着雁塔在走,很有趣。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高64.5米,共七层,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真正的宏伟壮观。
高,非常的高。大,非常的大。这在当年是多么的雄伟啊。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
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
两碑规格形式相同,通高337.5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由玄奘法师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雁塔题名的风俗真是让人仰慕。
塔身为七层,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七层大雁塔,一层层的看。
塔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有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
一层:是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塔座登道处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是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
二层: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
三层: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
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另外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为天宝十一年(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七层:是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玄奘法师亲自督造的大雁塔,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也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此后逐级而下,进入后部玄奘法师的纪念堂——玄奘三藏院,轴线两侧则依地势布置方丈房、僧院、寺管院等。
院墙上的“法门领袖”这四个字概括了玄奘法师至高无上的荣誉。
玄奘三藏院
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将玄奘大师的辉煌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三个不同层面向世人展示。
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大师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经历和动人事迹,称为“参学求法”阶段。
东院般若堂的内容是玄奘大师取经东归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欢迎和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称为“译经弘法”阶段。
中间的大遍觉堂则以更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了“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宗教背景,贯穿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观念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玄奘三藏院是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堂,被誉为当代敦煌。
玄奘译经,先后九移其地,而在大慈恩寺译场时间最久,译经最多。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二月,至显庆三年(658年)九月,长达十一个年头,译经三十五部,几占所译经总数之半。
目前大慈恩寺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各种新建和增设的建筑和庙堂,重新恢复了当年的盛况。
而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占地近1000亩大雁塔广场,更加凸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成为古城西安最大的旅游休闲之地。
如今在雁塔南广场大慈恩寺前,其标志性建筑就是玄奘立式雕像,玄奘法师的传奇人生与他对佛教文化的伟大贡献必将流传千古。
参禅拜佛、登临雁塔、观赏美景、品味历史,大慈恩寺之行是非常惬意的。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寺和塔都因玄奘法师而天下闻名。但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大雁塔的名气太大了,很多人都把塔独立的看成一个景点。但是孤立了大雁塔实际上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它只是大慈恩寺的一部分,当然它是最宏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