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门寺的地宫是在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中意外发现的,其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详细的过程:
一、背景介绍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相传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寺在历史上曾多次修缮和扩建,特别是唐代皇室对法门寺极为崇敬,多次迎送佛骨并修葺寺院。
二、发现过程
- 宝塔倒塌与重建计划
-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宝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部分倒塌。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陕西省政府随即决定重建宝塔。
- 考古发掘的启动
- 为配合宝塔重建工作,省、市、县三级考古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对塔基进行发掘清理。考古工作从1985年开始,逐步深入。
- 地宫藻井盖的发现
- 1986年,在清理塔基的过程中,考古队陆续发现了明代环形基槽和唐代以青石砌边的方形夯土塔基。最为关键的是,在塔基正中部位发现了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建造的地宫藻井盖。
- 地宫的正式发掘
- 1987年2月28日,地宫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先清理了明代塔基及其中心的圆形扰坑,随后在4月2日清晨,在坑底发现了汉白玉质地的藻井盖。当藻井盖被部分掀开时,考古人员被其中贮藏的众多瑰宝所震撼。
- 地宫大门的寻找与开启
- 经过仔细勘查,考古队在罗汉殿之北发现了地宫宫口。经过三天的紧张发掘,清理出通往地宫的漫道和平台,最终发现了被巨石封堵的地宫大门。
- 在遵循佛教仪式后,考古队成功打开了地宫大门,一个尘封千年的唐代地宫终于重见天日。
三、地宫的特点与发现
- 建筑特点:法门寺地宫是模拟唐朝帝王陵寝的建筑造型而建造的盝顶窑洞式石质建筑,内设四道石门,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七部分组成,总面积达31.48平方米。
- 珍贵发现:地宫内出土了包括四枚佛指舍利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如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丝织品等,总数达2499件。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皇室对佛教的崇信和供养盛况,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宗教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结语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揭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一发现过程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展现了考古工作的魅力与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