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
| 镇馆之宝 |
NO.01
旟鼎
旟鼎
西周早期
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
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
旟(yú)鼎,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tāo tiè)纹。旟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lú)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
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他的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NO.02
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
西周中期
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
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
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大意是说:西周龚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五祀卫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
NO.03
多友鼎
多友鼎
西周晚期
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
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多友鼎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79个字,大意是说:周厉王时期,周王朝与猃狁(xiǎn yǔn)(西周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民族之一)发生了战争。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将猃狁逐出了周境。
在铭文中涉及到猃狁的铜器中,西周多友鼎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这篇铭文对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NO.04
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
西汉时期
2.8厘米见方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
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chī)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
NO.05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西汉时期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
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
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liú)金鋈(wù)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NO.06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
高58厘米,长43厘米
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
NO.07
阙楼仪仗图
阙楼仪仗图
唐代
高4米,宽近10米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
阙楼仪仗图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懿德太子李重润一出生被选为皇太孙,但在19岁时因是议论朝政被其祖母武则天赐死,生前虽不能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却按天子之礼埋葬,尊宠有加。壁画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阙楼仪仗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地较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
NO.08
宫女图
宫女图
唐代
高176厘米,宽196. 5厘米
1960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
画面共有九位仕女,除一人着男装外,其他均云鬟(huán)雾鬓,发髻(jì)巍峨,有半翻髻、回鹘髻、惊鹄髻等,分别着小袖罗襦,上罩“半臂”,披帛结绶,胸微袒露,长裙曳地,穿云头履。为首一人,头梳高髻,披巾绕肩,双手交叉胸前,神情雍容端庄,正率领其他宫女徐徐前行,侍奉公主安寝。宫女们分别掌持方盘、食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彼此顾盼呼应,步履轻盈,仪态万方。
NO.09
打马球图
打马球图(局部)
唐代
高2.29米,宽7.62米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
出土于章怀太子墓西壁,当时为方便揭取,运输和保持,将其分割成五块。 马球又称波罗(polo)球,是古代一种极富娱乐性的体育运动,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后来向西传至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首都)以后,传入东传中国,后传往朝鲜日本。图画描绘了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绘画者通过对人物、马匹姿态、动势的把握,将马球比赛中的速度与力度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狂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NO.10
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局部)
唐代
高近2米,宽近9米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
出土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与西壁的《打马球图》互相对称。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呈现了墓主人率领几十骑人奔驰行进在林木繁茂的山道中外出狩猎的壮观景象。
NO.11
礼宾图
礼宾图
唐代
高185厘米,宽247厘米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
出土于章怀太子墓墓壁,图中,前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员,身着广袖朱衣,长袍曳地,头戴介帻(zé)笼冠,足蹬高头皂履,神情肃穆。后三人为客宾使臣,为首者深目高鼻,浓眉,秃顶,身穿翻领褐长袍,腰束带,足穿黑靴,双手相握置于胸前。第二人头戴双羽小尖状冠帽,身穿宽袖红领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靴,双手拱于袖中。第三人头戴翻耳皮帽,身着圆领黄袖,腰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皮毛窄裤,尖头靴,双手拱手胸前。此图以矿物质颜料着色,画面色泽绚丽。《礼宾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外交题材绘画作品中的罕见国宝文物。
NO.12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代
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
1970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鸳鸯莲瓣纹金碗共一对,纹饰造型基本相同。碗壁捶揲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下轮廓相合,整个金碗犹如一株盛开的莲花。每一个莲瓣里都錾(zàn)刻有不同的图案。莲瓣上边还装饰有飞禽和云纹,整个碗通体为鱼子纹底,象征着多子多福。金碗底内部錾刻了一朵蔷薇式的团花,外底圈足内錾刻了一只回首的鸳鸯,一对金碗合起来就是一双鸳鸯了。
NO.13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
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专家学者们认为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希腊语的译音)的酒具。镶金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NO.14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代
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大口,短颈,覆碗形盖,圆鼓腹,喇叭形圈足。整器采用扳金成型,平錾花纹,纹饰鎏金,器身满饰珍珠地纹。罐腹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用折枝花围于四周。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
NO.15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代
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
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仿照西域游牧民族装水用的皮囊壶和马镫的形状综合制造,鎏金的提梁位于扁圆形壶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壶口,壶口上倒扣莲花瓣形壶盖。盖纽上还系有一条14厘米长的银链,套连于提梁的后部,以防止壶盖脱落遗失。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标示了该壶的重量。
NO.16
青釉提梁倒注壶
青釉提梁倒注壶
五代时期
高18.3厘米,腹径14.3 厘米,足径8.7厘米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
青釉提梁倒灌壶,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壶腹刻饰缠枝牡丹。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灌水时将壶倒置,待盛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釉面莹润,造型独特,构图严谨,图案精美。
NO.17
青铜彩绘雁鱼灯
青铜彩绘雁鱼灯
西汉
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
1985年出土于陕西神木县店塔村
青铜彩绘雁鱼灯整体由雁的头颈、雁身、灯盘、灯罩四部分组合而成。在汉代,人们照明使用油灯,燃料多用动物油或植物油。点燃即会产生浓烟,污染室内环境。这件灯具大雁的脖颈如同一个烟筒,与雁腹连接起来。给雁腹装满清水,油灯点燃后,油烟在上升过程中,会非常自然的沿着雁颈导入大雁体内,然后被雁腹中的水吸收,从而避免了油烟对环境的污染。
NO.18
杜虎符
杜虎符
战国
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北沈家桥村
杜虎符形态生动,曲背,卷尾,垂腹,足前弯,全身均为圆润曲线构成,柔中有刚,是构思完整的一件作品。正面突起,背面有槽,此为左半符。虎身有错金铭文为悬针小篆,九行四十字,印证了虎符乃当时领导军事行动的信物。
NO.19
鹿形金怪兽
鹿形金怪兽
战国
长11厘米,高11.5厘米
1957年出土于陕西神木市纳林高兔村
金怪兽为鹰嘴兽身,大耳环眼,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金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头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脖颈屈曲虬结。金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焊接。造型奇特,雕工考究,反映了当时匈奴族金工匠师的高超技艺。
No.20
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
西汉
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
1984年出土于陕西石泉县池河镇
西汉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呈老熟蚕昂首吐丝状,颈背部刻出形凸线纹,腰背部横刻两道凸纹,尾部向背部翘起,腹部素面无纹,刻工精致,胸足、腹足、尾足完整无损,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侧面跟腹部因刮削稍有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