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中国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将详细阐述兵马俑的由来及历史。

一、由来
兵马俑的产生源于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尤其是秦始皇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在秦始皇之前的古代中国,虽然存在人殉制度,但秦始皇决定废除活人殉葬,转而采用陶俑、木俑等代替。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催生了兵马俑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后,就开始在骊山北麓为自己修建陵墓,前后营建长达37年之久。兵马俑作为陵墓守卫的一部分,被大量制作并埋藏于地下,以展示秦始皇生前统一天下的雄伟军容,同时也作为他死后世界的守护者。
二、历史
- 发现过程:
- 兵马俑的考古发现始于1974年3月,当时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们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通往兵马俑的通道。
- 随后,考古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先后发现了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其中,一号坑于1979年建成开放,三号坑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则在发掘过程中逐步向公众展示。
- 考古成果:
-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含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
- 这些陶俑形象各异,生动逼真,包括步兵、骑兵、车兵等多种兵种,排列整齐有序,展现了秦军的强大阵容和严密组织。
- 此外,兵马俑坑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车马器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价值与影响:
-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 自发现以来,兵马俑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兵马俑的由来及历史体现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演变和秦始皇时期的独特创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兵马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