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不如闻名
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和法门寺博物馆可以视为两个地方。前者是耗资50亿修建的景区,园区规划大得脱戏,建筑设施让人瞠目结舌,超出了我对佛门清净的理解;而后者才是文物展陈的地方。所以别跟我一样随便导航法门寺游客中心就心不在焉地去了,在路口拐弯时还觉得拦我去另外一条道的不像好人。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法门寺博物馆或法门寺南二门,否则会走断腿。

关于法门寺建寺的时间,一种说法是建于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阿育王为弘佛法,将佛舍利分送世界各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出土的汉代瓦当和砖刻推测为东汉末年。

唐两百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等级之高,也因而在法门寺留下了不少颇具历史价值的金银器、瓷器、琉璃器和丝织品。
法门寺博物馆的这三件禁止出境文物,全都出自法门寺地宫——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

【195-46】唐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敕造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的锡杖,长196.5cm,重2390g,锡杖并非锡打制,梵文的意思是“发出声响”,佛教僧侣化缘时,会在门外摇晃锡杖,以代替叩门,还可以用来作为巡历步行时驱遣禽兽虫蚁之用。

▲疑似复制品的锡杖,被一块金色平绒布托底
圆柱中空的锡杖杖身金银打造,整条锡杖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錾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杖身錾纹
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杖顶錾纹
锡杖的轮环显示着它的级别很高,以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实际上并不是释迦牟尼所用,而是唐八皇六次迎送佛舍利的第六次,唐懿宗送回法门寺时回赠的礼物,成为目前世界唯一的四股双轮十二环锡杖。
【195-47】八重宝函
法门寺地宫为保全安奉佛指舍利,为它安排了三枚影骨,其中两枚为白玉制,另一枚为一高僧舍利。四枚分别放置在地宫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中,以保护真正的灵骨。供奉其中一枚影骨的八重盒函,成为法门寺地宫里最华丽的障眼法,和锡杖一样放在第四道门后的后室内。虽然里面放置的不是真身舍利,但作为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而被列为禁出无可厚非。
八重宝函最外面一层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以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盝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为四条平脊相围的平顶,出土时严重朽坏,只剩下盒壁四周,有释迦牟尼说法图、阿弥陀佛净土图及礼佛图等描金加彩浮雕(无图)。

▲第七重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第六重 素面盝顶银宝函

▲第五重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第四重 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

▲第三重 金筐宝鈿珍珠装纯金宝函

▲第二重 金筐宝鈿珍珠装珷砆石宝函

▲第一重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疑似复制品)
【195-48】铜浮屠
鎏金铜浮屠出土于地宫的前室,被放置在汉白玉彩绘阿育王石塔中,基座在塔外,浮屠通高53.5cm、座宽28.5cm、刹高23.5cm,重7.4kgs。铜质铸造成型,原通体鎏金,出土时鎏金已不多,眼前这个怎么看都像是个复制品,展牌上却没有注明。

▲铜浮屠完全看不到铜质文物应有的锈迹
鎏金铜浮屠内部放置鎏金迦陵频伽纹银棺,银棺内放有另一枚玉佛指舍利,也是影骨。相比其他两枚影骨一枚灵骨,这置于前室的三件套有一些拼凑感,不像原本专门打造的整套件。

▲汉白玉彩绘阿育王石塔

▲鎏金迦陵频伽纹银棺
浮屠亦作浮图,其含义也包含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佛教建筑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最初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自唐代后改称为塔。
法门寺地宫出土碑石记载,唐代法门寺的舍利塔是平面正方形的四层木塔,每层都有木质明柱为支撑的回廊。不排除铜浮屠是唐代塔真实模型的可能性。鎏金铜浮屠细部构建中许多要素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斗拱、直棂窗、飞檐、攒尖顶等,但分布于四侧的双拱形台阶则不常见。

▲铜浮屠踏步细节
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因此难以挺过一轮又一轮的战争和灾害,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山西的三座佛殿,塔式建筑则只能在敦煌壁画中寻找,如果铜浮屠是以唐代木楼阁为基本原型制作而成,呈现唐代塔刹建筑的立体风貌,则在中国宗教史和建筑史上的价值不言而喻。

▲铜浮屠塔刹
现在法门寺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按照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
除了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法门寺博物馆的其他金银器和瓷器也值得再叙数千字,但和法门寺地宫文物的等级质量相比,博物馆配套有些拉垮,与其他严肃认真的博物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付费请的高级讲解员大概是不幸遭遇了临时工,复制品和原件都说不清楚,讲解词也有些欠严谨;博物馆策展水平整体不在线,大部分展品只有一个名字,复制品不仅敷衍,展牌上也不做备注;展柜打光和黄色衬底基本没法拍照。整个参观过程感觉不到专业可靠,更像是一间陈列馆,如果调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可能会做得更好。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

▲秘色瓷盘

▲四瓣花蓝色琉璃盘 供养器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