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其作为博物馆的正式设立和发展则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
最初,这里被称为“碑院”,自明万历年间开始有“碑林”的称谓。到了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陕西巡抚毕沅重新规划和改建了碑林建筑,对藏石进行了整理,分类陈列,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近代最大的一次整修发生在民国26~27年(1937~1938年),由当时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联合陕西省政府组成“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监修委员会”负责实施,考古学家黄文弼主持了这次整修。这次整修建成了陈列室8所、卷棚2所、碑廊6所以及其他辅助建筑,基本形成了今日碑林的建筑格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碑林成立。1953年,孔庙被扩充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然而,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出来,成为一座独立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外,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建立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密切相关。例如,唐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作序、注解并以隶书书写的《孝经》刻石,即《石台孝经》,就是该馆的重要藏品之一。此外,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也是该馆的重要展品,它包括了《周易》、《尚书》、《诗经》等12种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的专题性博物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