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雁塔直接打车去了回民街,游记攻略里的回民街,指的是北院门这条商业开发最早、店铺最为密集的小吃街。但是在当地人心里,回坊(回民街)的范围要大得多,指的是回民聚居的“七寺十三坊”区域,包括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小皮院、庙后街、洒金桥、麦苋街等街道,本地人称之为“回坊”或“坊上”。街区内牌坊,清真大寺、古宅大院镶嵌于鳞次栉比的店铺食肆之间,一切都充满真实热闹的生活热情。
回坊也是古 丝绸之路 辉煌的见证,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老城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早在公元七世纪中叶,沿着丝路来到长安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家乡的清真美食。这些回族先民按照他们原来的饮食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今天 西安 回坊独特的饮食、风俗、方言习惯;并在之后的漫漫岁月里,逐渐与本地文化互相融合。

其中,大皮院不是回民街主街,没有回民街的热闹和档次,但是味道相对地道,外地游客也没那么多,还是难得的人文出片胜地。
街如其名,从明初形成,大皮院和北边的小皮院过去就是买卖绸皮的地方。曾经的大皮院商贾云集,住满了大宅大户。从古至今,大皮院从提篮笼、推车叫卖变成现在街道两边齐整的摊店,街上的吆喝声从未间断过。

现在的大皮院就是一条小巷子,西起回民街最北端, 东至 北广济街,长度不过三四百米,路两边的老字号却是一家接着一家,不少还是只有老陕人才知道的地道 西安 美食。泡馍、烤肉、砂锅、甑糕、凉皮在这里都能吃到,不少是颇具知名度的老字号。


饭点时,大皮院里匆匆走过的游人,气定神闲的回族商家、形形色色的美食、按着喇叭呼啸而过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绘就了一副活色生香的 西安 市井图卷。数百年来的烟火气息,依旧在回坊的街头巷尾升腾着。



根据美食攻略指引,大皮院区域有一真楼的泡馍、老乌家小炒、麻乃馄炖、同盛生孙庆海腊牛肉、高家烤肉、刘家三兄弟的胡辣汤、小贾甜食店、穆萨砂锅、盛志旺的麻酱凉皮、定家小酥肉等当地美食都值得一试。我们胃口有限,一人吃了碗泡馍便再也吃不下其他了。

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也是回坊的一道道人文风景线。短短的大皮院街上,也藏着一座大皮院清真寺。我们不知游人是否能进入,就站在门外看了一眼,除了门匾有三种语言,门口的建筑风格已经十分汉化了。
遗憾的是此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化觉巷清真大寺,只能留待下次了。



除了品尝美食,沿街不少铺面摊位都是本地人经营,售卖一些土特产,价格也不贵。 比如 酸梅粉、辣椒面、贵妃酥、肉干、炒货等。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但是许多本地人都会光顾。我最爱 西北 的辣椒面,香气浓郁,辣度却完全在 江南 人士可接受的范围。

我们从大皮院拐到北广济街,再拐到西羊市街后,重新回到“狭义”的回民街上。其实接近回民街,不仅人流密度陡增,画风也跟着不一样了。

回民街所在的北院门,原为清代官署区, 陕西 巡抚曾在这办公。经过岁月的沧桑流变,九十年代末逐渐形成回民街,也成了每座城市都有的那条没什么local魂的小吃街。
所有在 西安 拍摄的旅游、美食纪录片或综艺节目里,都有回民街的身影。作为第一次来 西安 的游客,对于这条褒贬不一的商业美食街,总是要来走走的。

比起回坊其他街道,回民街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都是仿明清建筑,“景点感”很浓。城市美食街常见的烤鱿鱼、酸辣粉、章鱼小丸子、臭豆腐等同质化小吃,叠满了美食街buff。对于游客来说,回民街就是一个路过走马观花拍拍照的地方;这里的餐厅拥有全国各城市知名美食街的通病:大多味道不正宗、价格不地道、做游客的一次性生意。




高家大院是明代官宅大院,内部还有非遗表演,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记得门票不贵。



回民街的另一头连接着鼓楼,钟鼓楼无论在哪座古都,都是曾经的中心地带。因此也可想见,回坊所在的地段,过去便是 西安 最市中心的地方。每天熙熙攘攘,聆听晨钟暮鼓,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起落。